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IG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FB 臺北文創官網連結
HOME 名家觀點
名家觀點
突破邊界、大膽創造
可預見的人生,我不要!
劉冠吟
/ 臺北文創
2019-06-19

劉冠吟帶領《小日子》品牌化,為原屬小眾的雜誌開拓一片藍海。(攝影/張界聰)(圖片提供/劉冠吟)

漫步在台北公館水源市場後巷,平日午后人潮依舊熱絡,年輕學子三兩成群,吃飯、逛街,在豔陽下揮發著青春的氣息。巷子裡,一棟漆成白色的矮房,綴著木作靜靜座落,沒有吵雜的人潮聚攏、更沒有搶眼的招牌大聲公,卻吸引著每一個路過的眼光,不約而同駐足欣賞、拍照打卡,或是點一杯冰咖啡,就這麼坐在門前的長凳享受陽光。

實際走進這家名為「小日子商号」的店裡,大面雜誌牆映入眼簾,上面陳列著一期期《小日子》,這是品牌的開始、也是靈感泉源;一旁延伸開發的周邊商品,小至別針、文具,大到衣服、包包,都帶著一股相同調調——「文青」的生活態度。《小日子》雜誌由三位資深媒體人黃威融、沈建宏、劉奕成在2012年創辦,雜誌內容設計強調極簡的排版、溫潤的文字、天然不落俗套的氣息,一問世,就在常年被財經、八卦、女性雜誌盤踞的市場上引發震撼,成為年輕族群人手一本,宛如名牌般必須擁有的配件。隔年,媒體出身的劉冠吟接手擔任社長,卻碰到了雜誌產業的夕陽時期,轉型、商業化的難題迎面而來,於是她毅然選擇將雜誌品牌化,打著「好好過生活」的旗幟,開發產品與實體店面,保住雜誌的清新與脾性,也為《小日子》的生存打贏了充滿格調的一戰。



每一家「小日子商号」都有一面雜誌牆,提醒大家品牌的源起。(圖片提供/劉冠吟)


山不轉路轉  品牌化點亮雜誌前路

大學主修中文,畢業於台大新聞研究所的劉冠吟,身材嬌小卻氣場強大,曾在金融、科技、行銷、公關相關等產業工作,當年還為自己訂下30歲要成為科技公司重要主管的目標,30歲時,她真的成為鴻海的發言人,肩負公司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樑。而在不同的職場歷練過後,劉冠吟發現,「自己還是想做真正喜歡的事情。」

接手《小日子》那年,被稱為夕陽產業的紙本雜誌正面臨電子化的巨大衝擊,《小日子》這種文青雜誌要如何在萎縮的大環境中生存下來?考驗著劉冠吟對年輕世代的溝通力,也迎來公司經營管理的全新挑戰。

在台灣,大多數雜誌都是靠販售廣告、廣編獲利,不求賺大錢,但求收支平衡,但劉冠吟一心保留《小日子》版面極簡乾淨的特色,堅持深入在地、專注生活的內容,拒絕雜誌走向過於商業化,於是斷然捨棄了販售廣告一途,「不賣廣告,就只能品牌化了!」劉冠吟為急待「轉大人」的雜誌開出了第一帖藥單。

「其實就是走到好像也沒有別條路能走的地步。」劉冠吟雲淡風輕地說著當時的取捨,彷彿從不曾為此掙扎;事實上,品牌化的決定不僅大膽,而且直接牽動《小日子》的存續,劉冠吟沒有給自己留退路,哪怕壓力排山倒海,「不得不為。」



《小日子》開發的香氛,讓劉冠吟注意到消費者心理是決定銷售成敗的關鍵之一。(圖片提供/劉冠吟)


瞎子摸象 消費者芳心難測

確定品牌化的方向後,劉冠吟親力親為,下海進行產品開發。一開始就不打算販售貼標貨的她,每一件商品都是從原料開始,一步步與工廠研究、定調,多方嘗試調整後才上架販售。她笑說一切都是瞎子摸象,到今天都還在摸索當中。從她的觀察中發現,臺灣消費者並不似泰國、日本那麼追隨潮流,喜好口味變動很快,這個月的流行未必持續到下個月,也易於隨心情改變,「這就是開發產品最困難的地方。」她無奈笑說。

第一批《小日子》原創商品上架大概一年多,銷售狀況就漸趨穩定,劉冠吟於是更進一步嘗試開發「香氛」產品,沒想到踢到鐵板。原來臺灣人多半將香水視為生活習慣與品味的象徵,多已培養出固定品牌的忠誠度,香氛產品開發後銷量極差,好不容易賣完一批,原料竟然還有剩,代工廠詢問該如何處置?劉冠吟想了想,銷毀太浪費,乾脆做成小容量的香氛(小香),殊不知推出後大受歡迎,跌破眾人眼鏡。

受到「小香」暢銷的激勵,劉冠吟順勢重新生產一批正常容量的香氛,銷量明顯上升,「意味著消費者接受了這樣產品。」劉冠吟推測,對年輕人而言,換香水是一件大事,買一大罐從未用過的香水回家,萬一不習慣,丟也不是、不丟也不是,「所以大香推出的時候,消費者反應才會那麼冷淡;但如果是小香,好像就值得冒一次險,因為就算不喜歡,也可以輕易擺脫它。」這次經驗,著實為劉冠吟上了一堂寶貴的行銷心理學。



《小日子》的搞怪厭世哲學,精準命中年輕人的心。(圖片提供/劉冠吟)


厭世也是一種商機

現在,「小日子商号」在北中南已經開了六家店,店裡販售的除了自行開發的原創商品外,還有團隊經年累月採訪尋覓到的台灣好物,和一部份國外選物。而且,每一家「小日子商号」的外觀都是白色外牆、木質家具,配上大片落地窗的小清新風格,巧妙呼應著每一期《小日子》大片留白的視覺設計。

《小日子》是目前台灣銷量最高的雜誌之一,讀者群就是當代年輕族群的縮影,每一期的銷售成績直接反映著時下年輕人的偏好和心情,「我們的讀者喜歡『小』這個概念。」劉冠吟說,《小日子》讀者以年輕族群居多,喜歡嚐鮮、但不要負擔,「大量資訊或沉重議題,讀者通常不太買單。」因此,她為雜誌設定了輕鬆、日常、就算不愉快也可以輕鬆擺脫的風格定位。順著這個走向,雜誌題材多半不帶情緒,避開刺激或黑暗的主題,讓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放下生活的黑暗面,好好感受生活裡的小確幸。

這樣的風格一直維持到2017年,劉冠吟接任社長將滿5年之際,她想著那群一路陪伴的雜誌讀者,應該也已脫離少不更事的階段,是時候和他們來點情緒上的溝通與交流了。於是她開始嘗試在內容裡放入「厭世」、「失戀」、「人生兼差」等刺激性話題,沒想到意外大獲好評,「厭世」成了當年的潮流用詞,狀似負面,卻直接命中年輕人的心,編輯群更進一步發揮,想出了一句句帶有自我調侃意味的金句如「快樂的廢柴」、「過個像人的日子」、「咖啡再苦,也沒人生苦」等,從雜誌延伸到衣服、文具、與各色小物上,成功把雜誌內容轉化為暢銷商品。



不管是雜誌內容或是自有商品,《小日子》這個品牌已經成為文青的代言人。(圖片提供/劉冠吟)


保有未知  享受生活帶來的驚喜

劉冠吟說自己害怕無聊,腦袋總是停不下來,像一座活泉,不斷冒出新的想法,聽起來就是個工作狂。另一方面,劉冠吟努力享受生活,也鼓勵手下的編輯好好生活,用力旅行。作為經營者,她深知編輯就像植物,困在斗室內只會令其枯萎,因此她堅持讓編輯從企劃、採訪、撰稿,到編輯、美編對稿,全方位一條龍式參與工作,僅管壓力如山大,卻能讓編輯親自接觸人群、深入企劃內容,進而做出充滿生命力與熱情的內容。

「做出來的東西沒人看,是沒有價值的。」劉冠吟正色說,能讓讀者喜歡的內容,不外乎就是受訪者有魅力、或是企劃有趣,如此而已。在她的領軍之下,如今的《小日子》早已走出雜誌沒落的慘澹命運,不僅開拓了更多讀者群,更打破紙本刊物限制,實現了品牌夢想,成為台灣紙媒轉型的絕佳案例。所有人都好奇劉冠吟是怎麼做到的,「我只要想到未來是可預見的人生規劃,就覺得好無聊、好受不了。」說著說著,她竟露出了誇張的痛苦表情,毫不掩飾對計劃人生的厭惡。或許就是因為能夠不設限地擁抱每個時期的驚喜和未知,讓她保有對生活與人生的熱情;也如同《小日子》這本刊物,總是快樂又自在地牽著讀者的手,一起享受生活、輕鬆看待人生。


文/Stella Tsai
版權聲明

進入本網站瀏覽或使用時,視同使用者已完全瞭解並接受本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範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本網站。本網站之所有著作、視聽內容及資料以及網站畫面資料之安排,其著作權、專利權、商標、營業秘密及其他智慧財產權,均為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以下簡稱「臺北文創基金會」)之合法權利人所有,除事先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或其權利人之合法授權,任何人皆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複製、改作、編輯、散布、傳輸或其他目的加以使用,否則應負所有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得依法請求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

本網站之內容及程式為臺北文創基金會之智慧財產,未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授權,不得擅自複製、進行還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解編(de-compile)或反向組譯(disassemble)任何功能或程式。使用者不得以任何方式企圖破壞及干擾臺北文創基金會各項資料與功能,且不得有入侵或破壞網路上任何系統之企圖或行為,否則依法追究。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正確且可信賴,所有的資料均以現況提供。然而,錯誤難免發生,臺北文創基金會對網站內容的打字錯誤或其他不正確之部份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保留修改網站內容之權利。 臺北文創基金會當盡力維護傳輸內容之品質,然若遇天災、電力通訊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傳輸內容時,得中斷提供服務。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無法使用各內容,所發生之任何直接、間接、衍生或特別損害,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隱私權政策

為保障您的權益, 請您詳閱下列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

一、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以下稱「臺北文創基金會」)處理網路使用者使用本網站服務、參加臺北文創基金會活動、申請加入本網站會員及進行線上購物等時所蒐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處理在其他單位或個人與本活動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二、資料之蒐集
臺北文創基金會在您使用本網站時,包括:瀏覽網頁、參加各類活動、訂閱電子報或使用其他網站服務時,將會請您提供您的個人相關資料,包括但不限於行動電話門號、身分證字號、行動電話SIM卡號碼、姓名、電子郵件地址…等。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保留您所提供的上述資料,也會保留您上網瀏覽或查詢時,在系統上產生的相關記錄,包括IP位址、使用時間、瀏覽器、瀏覽及點選紀錄等。
個資告知事項
為確保您的權益,請詳閱以下個人資料保護法告知事項:
(一) 非公務機關名稱: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
(二) 蒐集之目的:040/行銷、049/宗教、非營利組織業務、063/非公務機關依法定義務所進行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069/契約、類似契約或其他法律關係事務、077/訂位、住宿登記與購票業務、090/消費者、客戶管理與服務、104/帳務管理及債權交易業務、115/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或其他公、私營造物業務、116/場所進出安全管理、129/會計與相關服務、136/資(通)訊與資料庫管理、157/調查、統計與研究分析、181/其他經營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組織章程所定之業務。
(三)個人資料之類別:依主管機關公告之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載於各類文件之客戶、其代理人及法定代理人之個人資料等)。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五)您得行使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規定之請求查詢、製給複製本、補充或更正等權利,其行使方式及收費方式依法令及本基金會相關規定。
(六)您得自由選擇提供資料(但依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若不提供將影響服務提供或其完整性。

三、資料之保護
臺北文創基金會會將您的個人資料完整儲存於我們的資料儲存系統中,並以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人員之接觸。
臺北文創基金會充分瞭解用戶資料之保密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有違反保密義務者,將受相關法律及內部規定之處分。
為了保護您個人資料之完整及安全,保存您個人資料之資料處理系統均已接受妥善的維護,並符合相關主管機關嚴格之要求,以保障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不當取得或破壞。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基金會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四、資料之使用
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您個人資料之使用,除非法令或前述第二項另有規定,僅在蒐集之特定目的及相關法令規定之範圍內為之。
除非經由您的同意或其他法令之特別規定,臺北文創基金會絕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揭露於第三人或使用於蒐集目的以外之其他用途。

五、連結網頁之使用
本網站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本網站並不保護您於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七、Cookie之使用
為提供您更完善的個人化服務,本網站可能會使用Cookie以紀錄及分析使用者行為,此系統能夠辨識使用者,例如依您偏好的特定種類資料執行不同動作。

八、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臺北文創基金會之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之立意。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臺北文創基金會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