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IG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FB 臺北文創官網連結
HOME 名家觀點
名家觀點
突破邊界、大膽創造
每個城市,都該有個玖樓客廳
潘信榮
/ 臺北文創
2019-07-10

玖樓共生公寓創辦人潘信榮。(圖片提供/潘信榮)

從艋舺龍山寺往東南方漫步,朝聖遊客人聲逐漸消散,取而代之是眾鳥鳴唱的交響樂。這裡是台北著名鳥街,位於和平西路、南寧路與昆明街交會之地,沿路整排盡是低矮平房與陳舊公寓,今年赫然出現一棟嶄新樓房,白牆黑窗規律交錯,懸掛洗鍊字體「9floor」招牌,在暗夜中熠熠生輝,年老的街區彷彿燃起年輕的活力。

這裡原本是復興旅社,跟著艋舺走過半世紀,從繁華殞落至頹廢。直至玖樓團隊進駐斥資千萬,讓龍蛇混雜的敗破旅店,翻身成時髦有型,也是全台第一間共生公寓「萬華玖樓」。推開「萬華玖樓」一樓大門,映入眼簾是長弧形吧檯,先滿足剛踏入公寓房客與會員的味蕾。左側空間的沙發區,讓結束一天繁忙的異鄉人,能啜飲咖啡與調酒,找到彼此談心的休憩客廳。

沿著樓梯走上二到五樓,共有22間房,每層迴廊展示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六樓頂層是寬敞的開放式廚房,不時瞥見年輕的住客在長形大桌前用餐或使用筆電。另一側的休憩區放置盆景植栽,座椅環繞擺放,營造出愉快交談的氛圍。


復興旅社搖身一變,成為全台首間整棟式共生空間「萬華玖樓」。(圖片提供/潘信榮)


 

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

玖樓創辦人之一的潘信榮正值三十而立,半年前也入住這棟台灣首間整棟式共生公寓。他帶著黑框眼鏡,以尚未褪去學生的氣息,談及為何投入共生公寓改造?他以年輕人特有無起伏地的快板語調講出「因為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口吻狀似平淡,卻難掩蓋話語底下動人的理想。

讀台大城鄉所時,潘信榮有感於城市租房生活的匱乏,2013年與室友進行一場空間實驗,刻意敞開九樓租屋處大門,盡情舉辦各種餐會、讀書會與音樂會,還提供外地朋友借宿,久而久之九樓客廳也變成小有名氣的共聚場域。

半開放的生活型態,吸引在外租房青年的嚮往,潘信榮也玩票性協助改造,過程中又加入另外兩位創辦人台大地質所王維綱與政治系柯伯麟,案源愈接愈多,讓三人決定成立「玖樓」(共宅一生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社群經營為主的共生空間品牌,用空間和社群創造豐富生活體驗。

2015年公司正式成立,短短數年經手數十間老公寓改造,讓客廳與廚房成為如咖啡館般的半開放聚所。目前玖樓在大台北地區已有30個基地,來自上百位外地與國際房客入住其中。房型從最初強調的社群公寓之外,也不斷回應都會租房多元需求,不僅有提供完善服務的大人公寓、不舉辦公開社群聚會的寧靜公寓、還有青年、長者共居的青銀公寓。


三峽北大青銀共居工作坊活動。 (圖片提供/潘信榮)

 

租房注入社群體驗

「我們最大的特色,是透過社群提升租房體驗。」潘信榮回憶從前在外租房,住上一年半載也不認識隔壁房客。高度都市化的人際疏離,讓現代人渴求新的生活連結。潘信榮在台大城鄉所時,研究起人類家屋歷史演變,本質與家庭和工作型態密不可分。早期村落從大家族的合院、土樓、街屋緩慢演化,直到1950年代,才誕生出鄰里日漸淡陌的現代化公寓。

符合現代化生產與家庭分工的「核心家庭」就此現身,三房兩廳住著一家四口成為時代主流。走過一甲子,先進國家核心家庭數量減少,單身人口持續增加,難以逆轉的趨勢,也將帶動人類社會與家庭樣態下一場革命。潘信榮觀察:「共享客廳、廚房不再是小眾需求,而是回應都市化高度疏離的新關係。」共生生活填補人們失落多年的缺憾。

為了凝聚起社群連結,玖樓設有專職社群經理,負責挖掘人們需求與規劃活動,串起城市中原本陌生的過客,更在空間設計埋藏各種巧思。負責設計規劃潘信榮說,訣竅就是在日常的交會處放入催化劑。

例如,設置中島吧檯,人們裝水、煮飯時自然噓寒問暖。或是在牆上懸掛黑板牆,貼上活動照片或住家周邊地圖,藉此開啟對話。也可能是讓公共區域WiFi訊號特別強,自然把電腦拿到房外,而非一個人閉關。



萬華玖樓頂樓交誼空間 (圖片提供/潘信榮)

當房客開始交流,生活也跟著孵化。潘信榮說:「一般在外租房,不太可能跟鄰居一起工作或創業。」但在玖樓的共生空間裡,房客之間充滿無限連結的可能。像是住在台北市大安區「溫州八六」的網紅室友,會幫從事媒體業的房客創作內容,而專攻媒體的也反過來用各項工具協助其增長粉絲。此外,「萬華玖樓」一樓吧檯的菜單、酒單,由具備餐飲專長的室友們設計,並與玖樓團隊共同推動「9PM會員制餐飲計畫」,以飲食為媒介,每季打造餐飲快閃社群,串聯起新的人事物連結。

創業過程如飛駛離站的列車,玖樓從四年前玩票性質,今年初就達成千萬種子輪募資的里程碑。潘信榮以淡定地口吻敘述創業過程,卡關如家常便飯,自稱心臟比較大顆,總有股莫名信念,認為世上沒解決不了問題。「但創業本質一定要好玩!」他理想的事業得有靈魂,不能沉淪制式僵化,保有童趣初心,才能創造令人悸動的體驗。他回溯創業路上的好點子,從未於正經八百的場合孕育而出。

從自租客廳到經手上百間房間設計,潘信榮對公寓改裝熱情不減。他談起玖樓初次在社群平台招募室友,放上翻新公寓照片一隅,意外引燃萬人響應,粉絲團一夜從幾百變上千人,瞬間衝破同溫層,初次感受投入心血蘊含龐大社會價值。向來給人理性的潘信榮,回憶當時情境仍悸動不已,流露出少見感性一面。

 

以哲學洞悉社會真實

玖樓能存活至今,在於直覺地回應社會真實!而哲學讓潘信榮獲得洞悉世界的真實之眼,他從小到大都是自然組,直至大學初遇哲學,才讓躁動少年時代的困惑得到撫慰。閱讀後現代批判思潮,解構他日常既有認知,彷彿戴上全新的鏡片。哲學引領潘信榮從理工航向人文領域,成為大學系上第一位從土木轉讀城鄉所的學生。「哲學的訓練讓人能質疑表象,從而思考背後邏輯得以洞悉真實,對我後來創業幫助很大。」

外界對玖樓租房模式常感驚艷,潘信榮卻絲毫不覺有任何創新。他陳述住房面貌必定隨社會演化,共生公寓只是忠實反應對世界的認知,率先推出十年後將發生的住房提案。「或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與不同於一般人,所以做出不同的應對與決策。」

潘信榮也給所有對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有興趣的朋友建議,若能擁有與他人不同的世界觀,作品自然擁有精采創意。而創作與創業高度相似,皆要在腦中擘劃完美樣貌,而執行時要坦然接受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每位創造者都要面臨過程中的不完美!」不完美讓心情苦澀,但不接受痛苦就無法踏出下一步,也難以誕生偉大作品。

 

用創業推動城市革新

從小不愛打電玩,兒時唯一讓潘信榮沉迷的遊戲恰好是《模擬城市》。他曾想像自己是建築師,憑著精采的創意讓城市改頭換面。投身改造公寓過程,他體會到只靠單一專業難以撼動體制,反而成為創業家,運用事業集結各領域專業人士共創,更有機會從微小層面,一點一滴打破疆界,完成撼動社會大事。

從單層式邁向整棟式共生公寓,只是玖樓願景拼圖的第一塊,潘信榮期待十年內,能實踐台北第一個「垂直聚落」。在高密度都市叢林,堆疊出一戶戶村落系統,滿足各種共用生活機能,提供不同族群完整服務。保有住戶自由同時,又兼具社群交流。

玖樓總是上演有溫度的人情故事,失業時室友會幫忙介紹工作,失戀時也有人撫慰受傷的心。詢問潘信榮共生空間最大的魅力是什麼?他不假思索地回應,就是在冷漠的都會,跟有故事的人們交流,並結識真心的朋友。


客廳與廚房是房客們情感連結的重要所,所有故事都在這裡發生。(圖片提供/潘信榮)

半年來潘信榮常泡在「萬華玖樓」一樓咖啡廳,他說最近跟室友聊天時,才初次意識到,每個城市都應該有個像玖樓一樣的客廳,讓漂流異地的遊子能被療癒,重溫回家的片刻光景。

「這個回饋對我而言有點意外,從沒想過真的會有這樣需求。」都市、科技帶來冷漠現象不再只是表面數字,室友隻字片語細膩回應,感性地連結起潘信榮當初位於九樓的客廳生活。共生是擁有血肉身軀人們的內心渴望,在社群中找回生活該有的溫度。




文/詹致中
版權聲明

進入本網站瀏覽或使用時,視同使用者已完全瞭解並接受本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範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本網站。本網站之所有著作、視聽內容及資料以及網站畫面資料之安排,其著作權、專利權、商標、營業秘密及其他智慧財產權,均為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以下簡稱「臺北文創基金會」)之合法權利人所有,除事先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或其權利人之合法授權,任何人皆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複製、改作、編輯、散布、傳輸或其他目的加以使用,否則應負所有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得依法請求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

本網站之內容及程式為臺北文創基金會之智慧財產,未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授權,不得擅自複製、進行還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解編(de-compile)或反向組譯(disassemble)任何功能或程式。使用者不得以任何方式企圖破壞及干擾臺北文創基金會各項資料與功能,且不得有入侵或破壞網路上任何系統之企圖或行為,否則依法追究。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正確且可信賴,所有的資料均以現況提供。然而,錯誤難免發生,臺北文創基金會對網站內容的打字錯誤或其他不正確之部份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保留修改網站內容之權利。 臺北文創基金會當盡力維護傳輸內容之品質,然若遇天災、電力通訊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傳輸內容時,得中斷提供服務。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無法使用各內容,所發生之任何直接、間接、衍生或特別損害,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隱私權政策

為保障您的權益, 請您詳閱下列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

一、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以下稱「臺北文創基金會」)處理網路使用者使用本網站服務、參加臺北文創基金會活動、申請加入本網站會員及進行線上購物等時所蒐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處理在其他單位或個人與本活動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二、資料之蒐集
臺北文創基金會在您使用本網站時,包括:瀏覽網頁、參加各類活動、訂閱電子報或使用其他網站服務時,將會請您提供您的個人相關資料,包括但不限於行動電話門號、身分證字號、行動電話SIM卡號碼、姓名、電子郵件地址…等。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保留您所提供的上述資料,也會保留您上網瀏覽或查詢時,在系統上產生的相關記錄,包括IP位址、使用時間、瀏覽器、瀏覽及點選紀錄等。
個資告知事項
為確保您的權益,請詳閱以下個人資料保護法告知事項:
(一) 非公務機關名稱: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
(二) 蒐集之目的:040/行銷、049/宗教、非營利組織業務、063/非公務機關依法定義務所進行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069/契約、類似契約或其他法律關係事務、077/訂位、住宿登記與購票業務、090/消費者、客戶管理與服務、104/帳務管理及債權交易業務、115/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或其他公、私營造物業務、116/場所進出安全管理、129/會計與相關服務、136/資(通)訊與資料庫管理、157/調查、統計與研究分析、181/其他經營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組織章程所定之業務。
(三)個人資料之類別:依主管機關公告之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載於各類文件之客戶、其代理人及法定代理人之個人資料等)。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五)您得行使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規定之請求查詢、製給複製本、補充或更正等權利,其行使方式及收費方式依法令及本基金會相關規定。
(六)您得自由選擇提供資料(但依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若不提供將影響服務提供或其完整性。

三、資料之保護
臺北文創基金會會將您的個人資料完整儲存於我們的資料儲存系統中,並以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人員之接觸。
臺北文創基金會充分瞭解用戶資料之保密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有違反保密義務者,將受相關法律及內部規定之處分。
為了保護您個人資料之完整及安全,保存您個人資料之資料處理系統均已接受妥善的維護,並符合相關主管機關嚴格之要求,以保障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不當取得或破壞。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基金會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四、資料之使用
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您個人資料之使用,除非法令或前述第二項另有規定,僅在蒐集之特定目的及相關法令規定之範圍內為之。
除非經由您的同意或其他法令之特別規定,臺北文創基金會絕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揭露於第三人或使用於蒐集目的以外之其他用途。

五、連結網頁之使用
本網站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本網站並不保護您於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七、Cookie之使用
為提供您更完善的個人化服務,本網站可能會使用Cookie以紀錄及分析使用者行為,此系統能夠辨識使用者,例如依您偏好的特定種類資料執行不同動作。

八、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臺北文創基金會之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之立意。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臺北文創基金會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