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IG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FB 臺北文創官網連結
HOME 評審陣容
評審陣容
突破邊界、大膽創造
張耿華
豪華朗機工團長/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
跨越界限,探索藝術中的生命與能量
豪華朗機工致力於探索日常動態與感受的交互關係,透過機械裝置、光影、聲音與空間的重構,創造「詩意的現實幻境」。創作關注日常物件的再造與轉化,將廢棄材料、自然環境與科技元素融合,以藝術手法重塑空間,喚起觀者的記憶與感受。……read more
周杰璁
當若科技藝術共同創辦人
在光影與藝術間,注入科技脈動
「當若科技藝術 iF+」是一個結合科技與藝術的創意團隊,專注於互動設計、使用者體驗、動態圖像與室內設計等多元展演形式。自 2012 年成立以來,團隊已累積超過 200 件作品,遍及全台各地……read more
王耀邦
格式設計展策總監
策展為思考之路,探索文化與跨界的深度融合
比起將策展單純視為一種傳播媒介,更傾向於將其作為一條思考的路徑——先釐清欲傳遞的訊息,再回到策展的脈絡中尋找解答。建築背景出身,英國愛丁堡藝術學院 Art, Space & Nature 藝術空間策展碩士……read more
曾令理
偶然設計共同創辦人
跨域設計與公共美學,從意外中創造藝術與空間
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學系,並先後取得美國庫柏聯盟與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與科技設計碩士學位。返台前曾任職於英國海澤維克工作室,擔任設計師與製造師,累積豐富的國際實務經驗。創作橫跨理工與藝術、夢幻與務實之間,長期致力於公共美學的推廣與啟發。……read more
劉麗惠
臺北文創總經理
臺北文創基金會董事暨執行長
數位創新驅動未來,拓展文化創意新視野
在電信、影視及新聞耕耘逾30年,現任臺北文創總經理、臺北文創基金會董事暨執行長、台灣大哥大副總經理、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董事暨執行長,統籌企業永續策略、品牌發展及公共關係等事務。領軍開辦《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臺北文創記憶中心》、《台灣大勇敢追夢計畫》等文創扶植、創意策展、和影視音人才培育計畫,為發掘、培育創意新銳不遺餘力。……read more

豪華朗機工致力於探索日常動態與感受的交互關係,透過機械裝置、光影、聲音與空間的重構,創造「詩意的現實幻境」。


創作關注日常物件的再造與轉化,將廢棄材料、自然環境與科技元素融合,以藝術手法重塑空間,喚起觀者的記憶與感受。例如,在台東大地藝術季作品《在屾》中,將廢棄的水泥柱組構為山脈雕塑,回應東部山脈因開採而斷裂的現象;在《很難很難》中,與音樂人合作,運用光影與聲音裝置,營造個人記憶與城市場景交錯的感知場域,透過作品讓觀眾招喚遺失的記憶及感受。於日本奧能登國際藝術祭發表《家靜》,以光影結合建築結構,探討時間與空間的交錯。2018年帶領「豪華朗機工」團隊集合台中重要的科技產業,突破了時間、空間及作品框架的限制,創造了地表最大機械花《聆聽花開的聲音》。作為跨領域創作者,作品橫跨雕塑、機械裝置、劇場、科技表演等,強調作品與觀者的共鳴,並藉由藝術喚起社會記憶與行動。持續在國際舞台發表作品,透過跨域合作拓展當代藝術的可能性。


曾獲第十屆總統文化獎青年創意獎,並參與多項國際與國內的重要計畫,包括2024年「黃金盛典藝術祭一夢十夜〈重返再現〉」、2023年「日本奥能登國際藝術祭〈家のささやき〉」、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聆聽花開的聲音」計畫主持人,以及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聖火台」藝術總監。豪華朗機工的作品跨界於戲劇、電影、舞蹈、建築、流行音樂與經濟行為,深具影響力。

「當若科技藝術 iF+」是一個結合科技與藝術的創意團隊,專注於互動設計、使用者體驗、動態圖像與室內設計等多元展演形式。


自 2012 年成立以來,團隊已累積超過 200 件作品,遍及全台各地,展現出豐富的實戰經驗與創新能量。當若團隊曾榮獲 DFA 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iF 傳達設計獎 等多項國際設計大獎。


重要參與作品包含五月天《諾亞方舟》演唱會、嘉義市立美術館《現域》裝置藝術、新竹光臨藝術節、台南空山祭與多屆國際光影藝術節。此外,也涉足多元藝術與公共領域,參與如安娜琪舞蹈劇場創作、白鷺鷥基金會多媒體劇場、臺灣燈會科技燈區、政策類數位展覽、博物館常設展數位應用與歌劇院五週年光雕展演等計畫,亦具備豐富的商業互動應用規劃經驗。

比起將策展單純視為一種傳播媒介,更傾向於將其作為一條思考的路徑——先釐清欲傳遞的訊息,再回到策展的脈絡中尋找解答。


建築背景出身,英國愛丁堡藝術學院 Art, Space & Nature 藝術空間策展碩士,格式設計展策 InFormat Design 總監,協助品牌產業導入企劃、空間、視覺等設計策略思考,投身風格場域經營與空間活化等實踐,並曾任元智大學、實踐媒傳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投身設計教育。


2014 年 10 月創立格式設計展策與格式多媒,團隊長年深耕於策展跨域、空間活化、設計整合與品牌重塑,擁有多年城市文化展覽策劃與都市相關議題研究規劃執行經驗,其參與之多項民間品牌跨域設計與政府媒合展覽作品,屢受國際設計大獎肯定。

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學系,並先後取得美國庫柏聯盟與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與科技設計碩士學位。返台前曾任職於英國海澤維克工作室,擔任設計師與製造師,累積豐富的國際實務經驗。創作橫跨理工與藝術、夢幻與務實之間,長期致力於公共美學的推廣與啟發。


擅長空間創作與裝置藝術,作品風格與尺度不設限。2016 年起,與友人共同創立「偶然設計」,作為參與 X-Site 計畫所發起的專案形式合作平台。團隊主張設計是一種「偶然力」的實現,從不可預期的意外中發掘創作的可能,近期作品包含2024年「奧夫塞計畫 Off-Site Project」、2024年「世界竹博覽會、島嶼構築作品〈蜷蜷亭〉」等。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持續於教學與實務之間探索跨界創作的可能性。

在電信、影視及新聞耕耘逾30年,現任臺北文創總經理、臺北文創基金會董事暨執行長、台灣大哥大副總經理、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董事暨執行長,統籌企業永續策略、品牌發展及公共關係等事務。領軍開辦《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臺北文創記憶中心》、《台灣大勇敢追夢計畫》等文創扶植、創意策展、和影視音人才培育計畫,為發掘、培育創意新銳不遺餘力。


2017年迄今連續三屆(6~8屆)代表台灣大擔任全球永續賦能倡議組織(GeSI)理事會理事,致力以數位創新帶動文創轉型、與企業永續發展,率台灣大ESG團隊連續7年入選DJSI 《道瓊永續指數》世界指數;同時積極整合跨界資源,運用創新科技豐富文創策展內涵,帶領臺北文創連續兩屆(15、16屆)榮獲「文馨獎」金獎肯定。

版權聲明

進入本網站瀏覽或使用時,視同使用者已完全瞭解並接受本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範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本網站。本網站之所有著作、視聽內容及資料以及網站畫面資料之安排,其著作權、專利權、商標、營業秘密及其他智慧財產權,均為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以下簡稱「臺北文創基金會」)之合法權利人所有,除事先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或其權利人之合法授權,任何人皆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複製、改作、編輯、散布、傳輸或其他目的加以使用,否則應負所有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得依法請求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

本網站之內容及程式為臺北文創基金會之智慧財產,未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授權,不得擅自複製、進行還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解編(de-compile)或反向組譯(disassemble)任何功能或程式。使用者不得以任何方式企圖破壞及干擾臺北文創基金會各項資料與功能,且不得有入侵或破壞網路上任何系統之企圖或行為,否則依法追究。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正確且可信賴,所有的資料均以現況提供。然而,錯誤難免發生,臺北文創基金會對網站內容的打字錯誤或其他不正確之部份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保留修改網站內容之權利。 臺北文創基金會當盡力維護傳輸內容之品質,然若遇天災、電力通訊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傳輸內容時,得中斷提供服務。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無法使用各內容,所發生之任何直接、間接、衍生或特別損害,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隱私權政策

為保障您的權益, 請您詳閱下列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

一、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以下稱「臺北文創基金會」)處理網路使用者使用本網站服務、參加臺北文創基金會活動、申請加入本網站會員及進行線上購物等時所蒐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處理在其他單位或個人與本活動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二、資料之蒐集
臺北文創基金會在您使用本網站時,包括:瀏覽網頁、參加各類活動、訂閱電子報或使用其他網站服務時,將會請您提供您的個人相關資料,包括但不限於行動電話門號、身分證字號、行動電話SIM卡號碼、姓名、電子郵件地址…等。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保留您所提供的上述資料,也會保留您上網瀏覽或查詢時,在系統上產生的相關記錄,包括IP位址、使用時間、瀏覽器、瀏覽及點選紀錄等。
個資告知事項
為確保您的權益,請詳閱以下個人資料保護法告知事項:
(一) 非公務機關名稱: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
(二) 蒐集之目的:040/行銷、049/宗教、非營利組織業務、063/非公務機關依法定義務所進行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069/契約、類似契約或其他法律關係事務、077/訂位、住宿登記與購票業務、090/消費者、客戶管理與服務、104/帳務管理及債權交易業務、115/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或其他公、私營造物業務、116/場所進出安全管理、129/會計與相關服務、136/資(通)訊與資料庫管理、157/調查、統計與研究分析、181/其他經營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組織章程所定之業務。
(三)個人資料之類別:依主管機關公告之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載於各類文件之客戶、其代理人及法定代理人之個人資料等)。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五)您得行使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規定之請求查詢、製給複製本、補充或更正等權利,其行使方式及收費方式依法令及本基金會相關規定。
(六)您得自由選擇提供資料(但依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若不提供將影響服務提供或其完整性。

三、資料之保護
臺北文創基金會會將您的個人資料完整儲存於我們的資料儲存系統中,並以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人員之接觸。
臺北文創基金會充分瞭解用戶資料之保密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有違反保密義務者,將受相關法律及內部規定之處分。
為了保護您個人資料之完整及安全,保存您個人資料之資料處理系統均已接受妥善的維護,並符合相關主管機關嚴格之要求,以保障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不當取得或破壞。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基金會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四、資料之使用
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您個人資料之使用,除非法令或前述第二項另有規定,僅在蒐集之特定目的及相關法令規定之範圍內為之。
除非經由您的同意或其他法令之特別規定,臺北文創基金會絕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揭露於第三人或使用於蒐集目的以外之其他用途。

五、連結網頁之使用
本網站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本網站並不保護您於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七、Cookie之使用
為提供您更完善的個人化服務,本網站可能會使用Cookie以紀錄及分析使用者行為,此系統能夠辨識使用者,例如依您偏好的特定種類資料執行不同動作。

八、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臺北文創基金會之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之立意。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臺北文創基金會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