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IG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FB 臺北文創官網連結
HOME 名家觀點
名家觀點
突破邊界、大膽創造
何以追求經典?
陳君豪
/ 臺北文創
2025-05-14


環球音樂臺灣公司A&R總監——陳君豪。(圖片提供/陳君豪)

陳君豪的身份很多,他編曲、當製作人,是樂團「佛跳牆」的吉他手,也是獨立廠牌「福祿壽音樂」聯合創辦人。今(2025)年,他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是環球音樂臺灣公司A&R總監,「這是我第一份正職工作。」陳君豪笑著補充道。

在社群媒體公布這個好消息時,他也不忘開個玩笑,提及2017年首次以個人身份拿下金曲獎最佳單曲製作人的當晚,媽媽語重心長地問他是否可以找一份正常的工作了。



2024年陳君豪憑藉為楊乃文製作的專輯《Flow》獲得「最佳專輯製作人獎」。(圖片提供/陳君豪)

即使在那之後,陳君豪成為業界公認的「金獎製作人」,打造出蔡依琳的《Ugly Beauty》、徐佳瑩的《心裡學》、楊乃文的《Flow》、吳青峰的《馬拉美的星期二》等一張張叫好又叫座的華語專輯,媽媽依舊放心不下,擔心他忙得太累,前年甚至打電話問他要不要去妹妹的診所當店長,可以比較輕鬆。

那媽媽得知陳君豪終於有了份「正職工作」應該很開心吧?「可是,因為我這幾年收入比較不錯,她反而覺得我去公司上班,可能收入會變少耶。」他笑著說,沒辦法,媽媽嘛,總是有操不完的心。


A&R總監忙什麼?
A&R是「artist and repertoire」縮寫,字面上的意思是藝人與劇目,實際上要做的事情,陳君豪分兩個層面來說明。

從感性面來看,這份工作是要為藝人找到合適的形象與歌曲,協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姿態發光發熱,與陳君豪過去在擔任製作人時的工作內容較為相似;然而,理性層面卻是另一回事:排行點閱數據的分析,還有那些關於預算投入、回收時程等精密算計,這是他過去未曾涉獵,如今得與法務、財務多多學習的部分。



陳君豪涉獵多種音樂工作,身兼編曲人、製作人、吉他手等多重身分,也曾擔任《一起聽團吧》的評審老師。(圖片提供/陳君豪)

要學、要忙的事情很多,不過陳君豪早有心理準備,「其實我的音樂生涯算運氣蠻好的。」他說。成長在一個音樂巨變的時代,2007年剛入行時,整個產業逐步萎縮,學習門檻卻依然高昂、資源也幾乎掌握在前輩手上。然而,等他們這一代音樂人有些累積時,串流興起、製作門檻變低,每個人都能在自己家裡做唱片,前輩的重要性也不再如過往那般絕對。可在這樣的巨變裡,他還能擁有不錯、穩定的音樂工作,加上當了爸爸後開始感受到「社會責任」的重量,於是決定試著投入一些傳承的工作,學習管理和帶人。

這個時代的音樂人可以輕鬆透過串流平台、社群媒體觀察流行趨勢,卻也因此容易創作出過於相近的作品,「但這沒有不好,因為流行本來就是大家在做同一件事。」陳君豪認為,音樂好不好聽終究是主觀的感受,但如果要在商業市場中有一定的成績,就必須找到「與眾相同也與眾不同」的微妙平衡,「如何在大家的聽覺習慣中放入屬於自己的特色,是能否在商業上成功的關鍵之一。」



結束上午在環球的工作後,陳君豪多半會回到錄音室,繼續投入製作或錄製歌曲的創作中。(圖片提供/陳君豪)

陳君豪舉例說明,像Newjeans剛出道時的曲風,就巧妙地在流行中融入了英國早期的電子曲風如格鼓打貝斯(Drum and bass)、英國車庫(UK garage)等。而BLACKPINK的成員在單飛後,推出的個人專輯則將各自的東方元素與特性帶入流行曲風,依舊符合主流口味,卻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流行音樂千變萬化,要在其中生存,得敞開心胸接納各種變化,也得懂得向內探索自己的可能,「面對市場時,我們必須變得渺小、謙卑,但當回到創作音樂時,我們依然要把自己放大,這是兩個不一樣的邏輯。」


人生總有中二屁孩時
如今的陳君豪,字字句句都能說出流行音樂的博大精深,但年輕時的他,也曾有過一段覺得流行音樂不過是「大便」的時期。當時,他覺得玩音樂就是要搖滾,要以一把吉他爭霸天下。「搖滾本來就是一種反叛,主流的相反精神嘛。以前的我就是不聽,也鄙視流行音樂。」


陳君豪最早以樂團Formula的吉他手身分踏入音樂圈。(圖片提供/陳君豪)

陳君豪說過去的自己可真的中二,甚至曾把蘇打綠視為「死敵」。2004年時,他的樂團Formula在京華城唱跨年,一開始觀眾都不怎麼搭理,快結束時人潮卻逐漸湧入,為的都是接下來登場的蘇打綠,氣得陳君豪牙癢癢,心想「不就是個流行學生樂團嗎?」直到蘇打綠上台,青峰開始演唱,才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很厲害。

然而,陳君豪真的領教到流行樂的威力,是來自恩師製作人黃中岳的震撼教育。當時黃中岳在為歌手戴佩妮找樂手,直接把他拉來錄音室裡試彈一段木吉他,結果一試彈爛到連自己都很訝異,於是開始每天練習,「那時候才發現原來這不是件簡單的事。尤其是在做流行音樂時,身為一個吉他手你不再是主角,你要去思考怎麼幫助歌手、讓音樂加分,這是team work。」



陳君豪將黃中岳視為恩師,是他理解流行音樂世界的重要引路人。(圖片提供/陳君豪)

黃中岳帶給陳君豪的啟發,不僅是製作技巧、提攜後輩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說過的一句話:「音樂,就是人的表現。」

想要做出什麼樣的音樂,得先讓自己浸潤在怎樣的環境、怎樣的心境裡。做嘻哈,就要有嘻哈的態度,跩一點沒問題,但要有本事,了解背後的文化精髓,只懂點皮毛是說服不了任何人的。若想創作療癒人心的歌曲,自身是否真的懂得體貼、溫暖,那是無法假裝的關懷。無論什麼類型的創作,真誠始終是最重要的。

先聆聽才有可能性
說來或許有些唐突,不過陳君豪熱愛鑽研量子力學、宇宙學等,最近正沈浸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製作人之一,瑞克·魯賓(Rick Rubin)所撰寫的書籍《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這並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激發創意靈感的工具書,裡頭探討的內容反而更像是門玄學課程,書中談論的理念與「阿卡西紀錄」(Akashic records)頗為相近,說著人在浩瀚的宇宙訊息之中只不過是個媒介,如果願意敞開自己,接收訊息的流動,那麼創意便會從中誕生。



孩子擁有陰陽眼的特質,讓陳君豪逐漸意識到人類或許只是宇宙萬象中,傳遞訊息的其中一個媒介。(圖片提供/陳君豪)

「最近開始研究這些,其實有一個私人原因。我們家小孩有陰陽眼,這樣的通靈能力其實也與阿卡西紀錄的概念有點相似,都是接收某些訊息。對我來說,研究這些是想讓自己更open-minded,不預設立場,盡量去接收、去感受世界的各種可能性。」陳君豪說道。

「現在什麼都太快,大家都急著表達,甚至沒時間好好了解事件的本質,就急著先有立場,世界也因此越來越二元化。」尤其作為一個創作者,陳君豪更時刻提醒自己必須先吸收、沈澱,慢慢整理,才能孕育出更多創作的可能,「講起來或許有些空泛。但我是個很鐵齒又很理性的人,所以感觸特別深。在所有資訊流裡,我們就真的只是個載體而已。」



陳君豪擔任過多場演唱會的音樂總監,其中包括蘇打綠的《二十年一刻》。(圖片提供/陳君豪)

夠愛嗎?
然而,生活在世道的湍流裡,要不著急、焦慮很困難。

「我其實也不是個有天份的人。」陳君豪坦白地說。他認為,走在音樂這條路上,看的不是資質,而是你夠不夠熱愛,「以前我根本沒什麼工作,收入也不穩定,可是我願意為音樂犧牲。我甚至早就想好,就算一輩子都賺不了錢,還是可以老了之後,繼續在便利商店邊上大夜班邊輪班玩吉他。那是很實際的最壞打算,但我就真的很愛音樂。」走到現在,陳君豪依然有許多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的時候,但他唯一確定的是:只愛音樂,也只想好好做音樂。

「假如你對音樂足夠熱愛,那就不用考慮其他問題,繼續做下去。」可是一旦這份熱愛的心開始動搖了,陳君豪說再回頭問自己:「我適不適合作音樂?」


 

 

「要去思考自己的武器是什麼。」陳君豪這麼說。你有什麼特色?在娛樂跟媒體氾濫的時代,為什麼別人要找你做音樂?要買單你的歌?

就算是那些已經嶄露頭角,或拿下大獎的創作人也會遇到這樣的困境,「其實有很多不錯的音樂人,早期有新人紅利、在市場上有新鮮度,自然顯得很酷、很突出。但過了5年、10年,出到第二、第三張專輯後,新鮮感沒了,那你留下的武器是什麼?」此刻,陳君豪認為必須思考的是你創作的東西不只是「時下」,更要去思考,它是否能成為「經典」。一位歌手只要有一首經典歌就夠了,就像每年聖誕節固定「解凍」的經典歌曲——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的〈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能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經典?陳君豪認為,這是現代創作新人少有的野心,「當然,享受當下不是壞事,但只有經歷時間的淘洗,成為經典才能真正留下來。」現實就是這麼殘忍,所以「有愛」就顯得格外重要。

或許未來的某一天真的會迎來眾多創作者所焦慮的場景,也就是被AI取代的未來。但無論音樂、劇場、電影⋯⋯哪一樣不曾被預言過衰亡與凋零,最後卻頑強地活了下來?改變,始終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分,也不會因誰的意志而停下腳步。你想做什麼?想愛什麼?當熱愛開始鬆動,懷疑悄悄浮現,那一刻,你還願意選擇留下嗎?


撰文/麥恩 Mion

版權聲明

進入本網站瀏覽或使用時,視同使用者已完全瞭解並接受本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範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本網站。本網站之所有著作、視聽內容及資料以及網站畫面資料之安排,其著作權、專利權、商標、營業秘密及其他智慧財產權,均為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以下簡稱「臺北文創基金會」)之合法權利人所有,除事先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或其權利人之合法授權,任何人皆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複製、改作、編輯、散布、傳輸或其他目的加以使用,否則應負所有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得依法請求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

本網站之內容及程式為臺北文創基金會之智慧財產,未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授權,不得擅自複製、進行還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解編(de-compile)或反向組譯(disassemble)任何功能或程式。使用者不得以任何方式企圖破壞及干擾臺北文創基金會各項資料與功能,且不得有入侵或破壞網路上任何系統之企圖或行為,否則依法追究。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正確且可信賴,所有的資料均以現況提供。然而,錯誤難免發生,臺北文創基金會對網站內容的打字錯誤或其他不正確之部份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保留修改網站內容之權利。 臺北文創基金會當盡力維護傳輸內容之品質,然若遇天災、電力通訊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傳輸內容時,得中斷提供服務。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無法使用各內容,所發生之任何直接、間接、衍生或特別損害,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隱私權政策

為保障您的權益, 請您詳閱下列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

一、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以下稱「臺北文創基金會」)處理網路使用者使用本網站服務、參加臺北文創基金會活動、申請加入本網站會員及進行線上購物等時所蒐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處理在其他單位或個人與本活動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二、資料之蒐集
臺北文創基金會在您使用本網站時,包括:瀏覽網頁、參加各類活動、訂閱電子報或使用其他網站服務時,將會請您提供您的個人相關資料,包括但不限於行動電話門號、身分證字號、行動電話SIM卡號碼、姓名、電子郵件地址…等。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保留您所提供的上述資料,也會保留您上網瀏覽或查詢時,在系統上產生的相關記錄,包括IP位址、使用時間、瀏覽器、瀏覽及點選紀錄等。
個資告知事項
為確保您的權益,請詳閱以下個人資料保護法告知事項:
(一) 非公務機關名稱: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
(二) 蒐集之目的:040/行銷、049/宗教、非營利組織業務、063/非公務機關依法定義務所進行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069/契約、類似契約或其他法律關係事務、077/訂位、住宿登記與購票業務、090/消費者、客戶管理與服務、104/帳務管理及債權交易業務、115/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或其他公、私營造物業務、116/場所進出安全管理、129/會計與相關服務、136/資(通)訊與資料庫管理、157/調查、統計與研究分析、181/其他經營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組織章程所定之業務。
(三)個人資料之類別:依主管機關公告之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載於各類文件之客戶、其代理人及法定代理人之個人資料等)。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五)您得行使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規定之請求查詢、製給複製本、補充或更正等權利,其行使方式及收費方式依法令及本基金會相關規定。
(六)您得自由選擇提供資料(但依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若不提供將影響服務提供或其完整性。

三、資料之保護
臺北文創基金會會將您的個人資料完整儲存於我們的資料儲存系統中,並以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人員之接觸。
臺北文創基金會充分瞭解用戶資料之保密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有違反保密義務者,將受相關法律及內部規定之處分。
為了保護您個人資料之完整及安全,保存您個人資料之資料處理系統均已接受妥善的維護,並符合相關主管機關嚴格之要求,以保障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不當取得或破壞。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基金會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四、資料之使用
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您個人資料之使用,除非法令或前述第二項另有規定,僅在蒐集之特定目的及相關法令規定之範圍內為之。
除非經由您的同意或其他法令之特別規定,臺北文創基金會絕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揭露於第三人或使用於蒐集目的以外之其他用途。

五、連結網頁之使用
本網站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本網站並不保護您於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七、Cookie之使用
為提供您更完善的個人化服務,本網站可能會使用Cookie以紀錄及分析使用者行為,此系統能夠辨識使用者,例如依您偏好的特定種類資料執行不同動作。

八、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臺北文創基金會之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之立意。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臺北文創基金會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