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IG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FB 臺北文創官網連結
HOME 名家觀點
名家觀點
突破邊界、大膽創造
無數個關於放手的練習題
林依晨
/ 臺北文創
2025-08-13


演員——林依晨。(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林依晨出道得很早,2002年讀大學時就拍了第一部電視劇《十八歲的約定》。會被注意到,是因為在「捷運超美女競賽」拿下第一名,不過比起表演欲,當時她的主要目的,其實是想幫弟弟換台新電腦。隨後,她又陸續演出《我的祕密花園》、《惡作劇之吻》、《我的億萬麵包》等偶像劇,飾演的角色也大多是鄰家妹妹型清麗可人的傻白甜。

2008年憑藉《惡作劇之吻2》奪下金鐘獎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成為首位以偶像劇獲獎的女演員之後,林依晨開始認知到,帶著一點點嬰兒肥的圓潤臉蛋,可能讓自己的戲路受限,難以接演比較成熟的角色,便和當時的經紀人小豫積極討論著轉型的可能。

終於,在2011年林依晨遇到了《我可能不會愛你》的程又青,一個徘徊在30歲初老階段,獨立、有主見的職業女性。這個角色對當時的林依晨而言有點過於成熟,連一路力挺她轉型的小豫都有些猶豫,「但我遇到的困境,不只程又青遇到,很多觀眾也遇到了,我看不出有哪裡不好,不能再猶豫了。」林依晨果斷決定。

事實證明,林依晨的直覺沒錯,《我可能不會愛你》將台灣偶像劇推向了另一波高峰,不但打開她的戲路,還助她摘下生涯第二座金鐘獎女主角獎。


從「演員與經紀人」到「監製與導演」
一路走來,不只林依晨在成長蛻變,當年陪在身邊的經紀人小豫,也早已轉身成了導演周美豫,即將在今年九月上映,林依晨生涯首度擔綱監製的電影《失明》,便是兩人最新的合作。


周美豫導演的新片《失明》,是林依晨在演員身分之外,首度擔任電影監製。(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簡單來說,監製在現場的工作其實就是看工作人員有沒有吃飽。」林依晨開玩笑地說。監製不一定會每天出現在片場,但身為演員的她每天必然都在,上戲時當然全心投入於角色,但下戲後她就會到處協調各部門,不小心把監製做成了製片。

不過身為監製的林依晨,更多的工作在於片場之外,推使電影踏上各大影展、尋找資金,「很多可愛的投資方在考量收益之外,更多是想支持我們的理念,關懷這些比較少人關注的群體及議題,讓我們在創作路上不那麼孤單。」林依晨笑著感謝。 

反而導演周美豫對林依晨這位監製兼主演的期待,讓她壓力更大些,「小豫會說:『這個表演我看過了。』有時候我會覺得真不公平!因為小豫太熟悉私底下的我了,有些表情可能我私下做過,但沒有用在表演上的也說不定。」


長年合作累積的默契,讓林依晨和周美豫成為最懂彼此的夥伴,在工作上相互提攜,偶爾想要放過自己,另一個人卻不依不饒。不過林依晨對這位嚴格的夥伴依然是感恩的,「算是好事啦,我很需要有人以不同視角來觀看我的表演。」


林依晨擔任監製的《失明》,是新銳導演周美豫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無可否認的包袱
《失明》改編自劉梓潔的同名小說,林依晨在片中飾演的許書儀,是個擁有完美家庭的醫師娘,人人稱羨;外人不知道的是,這位長期被婚姻和家庭的期待所束縛的賢妻良母,其實內心壓抑且迷惘。

許書儀這個角色,讓人聯想到林依晨在《不夠善良的我們》所飾演的簡慶芬,同樣都是困在傳統家庭與社會期待包袱中的女人。如此困境,林依晨其實一點都不陌生,「我是接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家庭分工及男女觀念都根深柢固。幸運的是,身為演員,我有機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詮釋過很多故事,體會過各種不同的人生選擇,這些經驗會觸動我對現實人生的思索。」無論許書儀或簡慶芬,也不過都是試圖在現有生活中找回自己。


在《失明》中,林依晨所飾演的許書儀被困在傳統家庭與社會期待的包袱中。(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失明》與《不夠善良的我們》還觸及到另一個目前迫在眉睫的社會議題「長照」,那是讓更多人在現實中焦頭爛額的困境。「萬一我自己遇到這樣的狀況,要如何去付出,或是止損呢?」林依晨希望電影中的故事,能提醒觀眾去思考,或讓那些有權力去做改變的單位或機構看見家屬的壓力與無助。

終究得面對的那些
長照也是林依晨無可避免面對的課題,幸好媽媽從不避諱和她討論各種「離開」的選擇:告別式想怎麼辦、要簽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或是狀況太差時就去療養院生活吧……媽媽聊得坦然,讓林依晨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預習所有感傷。

其實林依晨與媽媽不是一開始就這麼無話不談。童年時,單親媽媽既要當媽、又要當爸,更多時候是嚴厲且高壓的,「她不得不如此。所以我和弟弟都很怕她,也很愛她。因為生活上的壓力這更像是敬畏,後來才意識到,這樣的關係其實有著需要被療癒的一面。」

不快樂的童年經驗總是最容易被記得,內斂如林依晨原本是不會主動說開的。轉機發生在2009年,她因為腦下垂體蝶鞍部囊腫住院治療的期間,「可能是恢復期間荷爾蒙被打亂,沒那麼理性,就像小孩子那樣,一直跟媽媽抱怨她以前的教育方式,也許是說的太直接了,最後媽媽也有點招架不住。」



2009年大病一場之後,林依晨開始學會放過自己,也更懂得享受生活。(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不管是不是荷爾蒙作祟,反正母女倆在哭哭笑笑之間和解了,林依晨對媽媽「敬畏」的距離也沒了,如今相處起來更像朋友,偶爾甚至角色顛倒,當女兒的比媽媽更嘮叨,總是不停地叮嚀這、叮嚀那,如同當年媽媽照顧姊弟兩人一樣。那場大病改變的不只是母女關係,也讓林依晨開始學著放過自己,不再事事追求極致,也不再將所有的心力及時間都獻給工作。

2013年,進入婚姻的前一年,林依晨選擇暫離螢光幕,到倫敦大學攻讀碩士。不過比起學業,倫敦的生活反而讓她學到更多,赤裸裸的種族歧視、同學之間的相處與爭執,就連日常打掃也都是重要的累積,「不然你看簡慶芬,那熟不熟悉做家務,明眼人一看就看得出來了。」



在英國讀書期間,日常生活的每一刻累積對林依晨而言都十分重要。(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不強求之後
接受我們採訪的前一個月,林依晨剛生完第二胎,從時間點來看,幾乎是剛出了月子,就重新一頭栽進了繁忙的工作日常中。不過她也不免坦承,邊工作邊照顧兩個小孩確實不容易啊!雖然說自己是心甘情願,也在看著寶貝們健康茁壯的同時獲得療癒,「但我還是會在每次沾上枕頭的瞬間,就累到直接昏睡過去。」對此刻的林依晨來說,這是一種幸福的選擇。

開始懂得為自己留下喘息空間的林依晨,於育兒一事上,也不執著於親力親為,而是與丈夫一同分擔,也找來一位幫忙煮飯的阿姨每天協助幾個小時,讓生活更有餘裕些。阿姨有工作,她的家庭則能獲得更多休息空間及足夠的營養,「各取所需比較好,而且真的要懂得求援,有些不該省的錢就不要省了。」林依晨笑說。

「孩子教會了我一件很棒的事,就是放掉你的控制。孩子和表演都是無法完全被控制的。」林依晨說,那真真切切地改變了她的生命。

《失明》裡有這麼一場戲,是許書儀回到媽媽曾經生活的空間,在滿室寂寥中默默地回想著母女的過往。只是連林依晨自己都沒想到,拍攝時她一走進陳設好的場景,看到一把卡著白髮的梳子,情緒與眼淚就瞬間爆發了——那是劇本裡沒有寫出的真摯濃烈。



現在的林依晨更懂得放掉自己的控制,感受角色的情緒與觸動。(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這完全不在預料之內,我想是連結到我潛意識裡,每天早上幫女兒梳頭髮的回憶。如果我失去了這個人,看到她的髮絲,可能比聞到她的味道來得更濃烈。」這樣的觸動與投射,可能是從前的林依晨難以體會的。

從一開始《惡作劇之吻》裡純真傻氣的袁湘琴、《我可能不會愛你》裡幹練清醒的程又青,到如今《不夠善良的我們》裡隱忍討好渴望被愛的簡慶芬、《失明》勉強成為賢妻良母的許書儀,林依晨所接演的角色變得更內斂,更具挑戰性。不過她也坦然直言許多角色的底色其實相近,「以前的我一直不願意接受或相信,演員有一定的光譜範圍。」但世上有千千萬萬種女性的面貌,要演好任何一個都不容易,只要能真誠觸動觀眾,就是林依晨想說的故事。 



林依晨透過自己的真誠演繹,述說著觸動觀眾的故事。(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撰文 / 麥恩

版權聲明

進入本網站瀏覽或使用時,視同使用者已完全瞭解並接受本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範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本網站。本網站之所有著作、視聽內容及資料以及網站畫面資料之安排,其著作權、專利權、商標、營業秘密及其他智慧財產權,均為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以下簡稱「臺北文創基金會」)之合法權利人所有,除事先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或其權利人之合法授權,任何人皆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複製、改作、編輯、散布、傳輸或其他目的加以使用,否則應負所有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得依法請求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

本網站之內容及程式為臺北文創基金會之智慧財產,未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授權,不得擅自複製、進行還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解編(de-compile)或反向組譯(disassemble)任何功能或程式。使用者不得以任何方式企圖破壞及干擾臺北文創基金會各項資料與功能,且不得有入侵或破壞網路上任何系統之企圖或行為,否則依法追究。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正確且可信賴,所有的資料均以現況提供。然而,錯誤難免發生,臺北文創基金會對網站內容的打字錯誤或其他不正確之部份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保留修改網站內容之權利。 臺北文創基金會當盡力維護傳輸內容之品質,然若遇天災、電力通訊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傳輸內容時,得中斷提供服務。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無法使用各內容,所發生之任何直接、間接、衍生或特別損害,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隱私權政策

為保障您的權益, 請您詳閱下列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

一、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以下稱「臺北文創基金會」)處理網路使用者使用本網站服務、參加臺北文創基金會活動、申請加入本網站會員及進行線上購物等時所蒐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處理在其他單位或個人與本活動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二、資料之蒐集
臺北文創基金會在您使用本網站時,包括:瀏覽網頁、參加各類活動、訂閱電子報或使用其他網站服務時,將會請您提供您的個人相關資料,包括但不限於行動電話門號、身分證字號、行動電話SIM卡號碼、姓名、電子郵件地址…等。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保留您所提供的上述資料,也會保留您上網瀏覽或查詢時,在系統上產生的相關記錄,包括IP位址、使用時間、瀏覽器、瀏覽及點選紀錄等。
個資告知事項
為確保您的權益,請詳閱以下個人資料保護法告知事項:
(一) 非公務機關名稱: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
(二) 蒐集之目的:040/行銷、049/宗教、非營利組織業務、063/非公務機關依法定義務所進行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069/契約、類似契約或其他法律關係事務、077/訂位、住宿登記與購票業務、090/消費者、客戶管理與服務、104/帳務管理及債權交易業務、115/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或其他公、私營造物業務、116/場所進出安全管理、129/會計與相關服務、136/資(通)訊與資料庫管理、157/調查、統計與研究分析、181/其他經營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組織章程所定之業務。
(三)個人資料之類別:依主管機關公告之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載於各類文件之客戶、其代理人及法定代理人之個人資料等)。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五)您得行使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規定之請求查詢、製給複製本、補充或更正等權利,其行使方式及收費方式依法令及本基金會相關規定。
(六)您得自由選擇提供資料(但依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若不提供將影響服務提供或其完整性。

三、資料之保護
臺北文創基金會會將您的個人資料完整儲存於我們的資料儲存系統中,並以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人員之接觸。
臺北文創基金會充分瞭解用戶資料之保密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有違反保密義務者,將受相關法律及內部規定之處分。
為了保護您個人資料之完整及安全,保存您個人資料之資料處理系統均已接受妥善的維護,並符合相關主管機關嚴格之要求,以保障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不當取得或破壞。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基金會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四、資料之使用
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您個人資料之使用,除非法令或前述第二項另有規定,僅在蒐集之特定目的及相關法令規定之範圍內為之。
除非經由您的同意或其他法令之特別規定,臺北文創基金會絕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揭露於第三人或使用於蒐集目的以外之其他用途。

五、連結網頁之使用
本網站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本網站並不保護您於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七、Cookie之使用
為提供您更完善的個人化服務,本網站可能會使用Cookie以紀錄及分析使用者行為,此系統能夠辨識使用者,例如依您偏好的特定種類資料執行不同動作。

八、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臺北文創基金會之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之立意。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臺北文創基金會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