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IG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FB 臺北文創官網連結
HOME 名家觀點
名家觀點
突破邊界、大膽創造
新媒時代 人人都可以超譯藝術
何理互動
/ 臺北文創
2021-06-09

何理互動負責人——葉彥伯。(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科技的發展牽動著產業的方向,同時也快速地擾動時代的語彙,影響著藝術的表現。近年新媒體藝術正熱,台灣也有多組數位藝術創作團隊浮上檯面,他們多半不賣個人光環,主打團體戰,集結團隊的眾人之力,發揮各自專業創造超乎人類想像的視覺饗宴,打開大家的腦洞與視野。

忠孝東路巷內,新媒體藝術團隊「何理互動WHYIXD(以下簡稱:何理)」的辦公室,小巧的公寓一樓仔細保留天窗引入自然光,讓夥伴們能在陽光灑落的會議室討論、分享,吸收有機的自然能量。散落各處的電子材料,一堆堆自成秩序,何理從三個人起家,成立至今邁入第十年,從最初的3人到現在擴張至10多人的團隊,當年的創始組合葉彥伯、莊杰霖,與魏子菁一個也沒少,只是組織分工更精細,並以葉彥伯為首,接起團隊與外界的橋樑,將客戶期待的絢爛,轉譯成團隊腦中的無限想像,並進一步具體化成為空間中的精采。

 

巷弄內的辦公室,何理團隊在日光灑落的空間發揮創意、實現想像。(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唸資工時做設計、唸藝術時寫程式
何理的三人各有所長,共通點是都對電子材料的開發與延伸的藝術創意充滿熱情。他們相遇於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現為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在那個混融多重背景的地方,每個學生都來自不同領域,從會計、物理,到舞蹈、資工都有,也在這裡培養了溝通與解譯彼此的本領。

葉彥伯笑說,課堂上分享創作的過程,常常是一個作品、各自表述,「不用管脈絡,大膽用你的所知所想去超譯其他人的作品,創造全新的解釋方式。」而他認為這樣的練習,反而放寬了所有人的視野框架,往後不管彼此說什麼、做什麼,都能夠互相溝通和理解。這不僅是觀看藝術的方式,也成為何理團隊內重要的溝通核心。

從小唸美術班,大學主修資工,科技藝術正好結合了葉彥伯的兩項專業,讓他一頭栽入鑽研至今。他熱愛研究材料、研發新的技術,辦公桌旁滿滿的哆啦A夢公仔,呼應了他從小就熱愛發掘和創造事物的性格。他在研究所遇上擅長空間與美感塑造的魏子菁,與熱愛媒材與研究材料的莊杰霖,三人一路合作、一起「玩」到畢業,有感於體制對藝術創作者的綁手綁腳,而決定聯手創立「何理互動」,自己動手做,將徜徉在各自腦海中的天馬行空,變成真實世界的視覺震撼。



何理互動創始團隊由三人組成(由左至右)葉彥伯、莊杰霖、魏子菁。(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不設框架的訓練 助長創意的跨界共生
「簡單來說,我們就是看到東西動起來就會很興奮。」葉彥伯笑說,身為技術控的團隊,何理的風格就是玩轉各種技術,試著將電子零件排列組合,設計出精采的視覺與互動的能力。過去的他,在唸資工時做設計、唸藝術時寫程式,彼時看似不專心致志,現在看來,卻像是一種對現況不滿的反動。為了讓一切按照腦中的想像成型,葉彥伯總是自主學習新技能,親自掌控成品的細節與成果。何理的辦公室裡堆滿各式機具,還有媲美五金行的材料收納櫃,以及一台方便製模的3D列印機,讓每一個出自何理的想法,都能從思考、設計、研發製作、打樣,以至現場安裝,都由團隊親手打造,貼近最初的想像。

團隊畢業後的第一個跨界合作,是2011年為一當代舞團 YiLab的舞作《W.A.V.E. 城市微幅》設計舞台的動力演出裝置,5米高的劇場裡,無數垂吊的LED燈具,可被控制高低起伏、與舞者互動,創造光影的無限層次,也突破劇場的黑盒子框架,一舉獲得2017年WSD世界劇場設計獎金獎,更堅定了何理往後的創作念想。



當代舞團 YiLab《W.A.V.E. 城市微幅》舞台設計。(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轉譯故事的電子造景 樹立舞台視覺標竿
2013年香港演唱會導演JP在網路上看到何理的作品,二話不說飛來台灣遞出邀請,三人帶著想法與技術,飛到香港打造劉德華演唱會的開場視覺。從5米高的劇場殿堂,上升到20米高的演唱會舞台;三人不敢大意,不但親自動手製作每一盞燈具、掌握每一處製作環節,更戮力參與表演的討論設計。這場令人難忘的開場秀,由上百顆燈具如夢似幻地降落、排列,如舞者般充滿生機;演唱會主角劉德華自天空降下,歌聲中與裝置交錯、排列,360度無死角的震撼畫面,自此樹立了演唱會的舞台標竿,也開啟了何理的演唱會之路。

後來他們與JP導演於2018年再次攜手,打造了歌手薛之謙《摩天大樓演唱會》的舞台,透過視覺轉譯歌曲故事,讓電子材料打造的佈景成為歌曲演繹的重要襯托,甚至引領觀眾的感受。這些年巡迴兩岸三地,一同在異鄉打拼、解決各種不可能,甚至挺過四萬多人演出的壓力測試,為團隊建立了難能可貴的革命情感。



2013年,何理團隊為劉德華演唱會展開的大規模系統與效果測試。(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左)劉德華演唱會上燈具升空時的測試畫面;(右)薛之謙《摩天大樓演唱會》舞台裝置。(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藝術搭配技術 實踐腦海裡的天馬行空
一如傳統的繪畫、雕塑,何理拿電子材料與新媒材做創作,在現有的空間中創造新的景觀,他們將這樣的作品定義為「電子造景」。

「裝置藝術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會進化。」葉彥伯說,每個作品都會隨著時間、空間、單位的需求,而逐步長成不同的模樣。舉例來說,2016年於上海金橋國際商業廣場打造的《TransLight》,透過光構動力裝置,以視覺暫留為概念,製造出介於實體與虛幻之間的感受;此一作品又在隔年進化成新版本《絮絮》,並在2018年嘉義台灣燈會,融入傳統線香與阿里山的形貌,化身為當年燈會絕美又具台味亮點的作品。

 

(左)為上海金橋廣場打造的《TransLight》進化版《絮絮》;(右)嘉義台灣燈會延伸版《TransLight: Mount Ali》。(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另一件讓人記憶猶新的,是2018年新竹交通大學「觀月計畫」,重現月亮的陰晴圓缺,轉動時如懸月般如夢似幻。這個創作意外獲得國際高度關注,尤其是對月亮有所崇拜的中國與中東伊斯蘭教國家等。葉彥伯認為,當「美」和「感受」成為共通語言,搭配各自表述的藝術解讀,就能讓一個作品的影響力超越國家與種族。這兩年未曾間斷的海外邀約,就是最大的證明。「我相信外國人都在超譯這個作品,但這就是藝術最有趣的地方。」他說。

 
(左)《#define Moon_觀月計畫》;(右)《觀月計畫》北京798版本。(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跨域分享美學 亂入建築的派對
2020年邁入第七的台北市立美術館X-SITE計畫,主題「多重真實」,破天荒地選了沒有建築背景的何理的作品《膜》為首獎。他們以偏光片作為主要材質,透過單片或兩片以上互疊,打造出異質性的牆面與空間,每個人在裡頭看到的畫面都不一樣,引導觀者思考何謂真實。他們打破了過往建築導向的思考模式,為這個定型已久的競賽開啟嶄新的思考面向,攪動建築界的討論與思辨,許這就是評審大膽給獎的主因,而葉彥伯則對此笑稱:「我們就是亂入別人的Party。」

一如先前的每個作品,葉彥伯將之視為Version 1,不是最好的版本,曲面、皺褶、反射光也都還需要改進,但他們拋出了一個可能性,未來這個材料、想法會如何演進,才是這場擾動最重要的目的。

問及科技藝術令其著迷的原因,葉彥伯深思後,拋出了「未被定義」的理由。他認為是這種沒有對錯、無從評比的特質,讓他熱情始終不滅,也讓團隊始終有東西可以玩、可以挑戰。「當然這一切都跟信任有關,新媒體創作在真正被做出來前,都只是腦袋裡的幻想。」他認為這樣的不可預期,同時考驗了甲乙方的信任基石,何理花了十年的時間,創造足夠的信任,讓這時代的業主對於他們操刀的作品有信心,也才能讓科技藝術得以在這個時代持續拓寬、開展新紀元。


 
2020年北美館X-SITE計畫首獎作品:《膜》。(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如今的葉彥伯,早已從當年親力親為的技術宅進化成獨挑大樑、負責溝通與轉譯業主需求的重要角色,而三人經營的何理依然保有當年北藝大山上的好奇心,以極度扁平的組織架構在對待團隊裡的每一位員工。「在我們刻意去中心化的架構裡,任何人的任何一句話,都有機會讓設計翻盤。」葉彥伯信誓旦旦地說,只要你不喜歡,就想辦法讓這件事變成你想要的方式,這個概念深植於何理的核心,鼓勵著團隊的每一個人。而他也樂觀地相信,透過如此的正循環,就有機會推著公司、甚至整個大環境,朝向更好的明天邁進。


何理互動是第一個獲選北美館X-SITE計畫首獎的非建築背景團隊。(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膜》施工現場。何理以簡約的透黑圓型裝置,重新解構人對「真實」與「空間」的概念。(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文/Stella Tsai






 
版權聲明

進入本網站瀏覽或使用時,視同使用者已完全瞭解並接受本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範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本網站。本網站之所有著作、視聽內容及資料以及網站畫面資料之安排,其著作權、專利權、商標、營業秘密及其他智慧財產權,均為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以下簡稱「臺北文創基金會」)之合法權利人所有,除事先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或其權利人之合法授權,任何人皆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複製、改作、編輯、散布、傳輸或其他目的加以使用,否則應負所有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得依法請求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

本網站之內容及程式為臺北文創基金會之智慧財產,未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授權,不得擅自複製、進行還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解編(de-compile)或反向組譯(disassemble)任何功能或程式。使用者不得以任何方式企圖破壞及干擾臺北文創基金會各項資料與功能,且不得有入侵或破壞網路上任何系統之企圖或行為,否則依法追究。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正確且可信賴,所有的資料均以現況提供。然而,錯誤難免發生,臺北文創基金會對網站內容的打字錯誤或其他不正確之部份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保留修改網站內容之權利。 臺北文創基金會當盡力維護傳輸內容之品質,然若遇天災、電力通訊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傳輸內容時,得中斷提供服務。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無法使用各內容,所發生之任何直接、間接、衍生或特別損害,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隱私權政策

為保障您的權益, 請您詳閱下列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

一、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以下稱「臺北文創基金會」)處理網路使用者使用本網站服務、參加臺北文創基金會活動、申請加入本網站會員及進行線上購物等時所蒐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處理在其他單位或個人與本活動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二、資料之蒐集
臺北文創基金會在您使用本網站時,包括:瀏覽網頁、參加各類活動、訂閱電子報或使用其他網站服務時,將會請您提供您的個人相關資料,包括但不限於行動電話門號、身分證字號、行動電話SIM卡號碼、姓名、電子郵件地址…等。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保留您所提供的上述資料,也會保留您上網瀏覽或查詢時,在系統上產生的相關記錄,包括IP位址、使用時間、瀏覽器、瀏覽及點選紀錄等。
個資告知事項
為確保您的權益,請詳閱以下個人資料保護法告知事項:
(一) 非公務機關名稱: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
(二) 蒐集之目的:040/行銷、049/宗教、非營利組織業務、063/非公務機關依法定義務所進行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069/契約、類似契約或其他法律關係事務、077/訂位、住宿登記與購票業務、090/消費者、客戶管理與服務、104/帳務管理及債權交易業務、115/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或其他公、私營造物業務、116/場所進出安全管理、129/會計與相關服務、136/資(通)訊與資料庫管理、157/調查、統計與研究分析、181/其他經營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組織章程所定之業務。
(三)個人資料之類別:依主管機關公告之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載於各類文件之客戶、其代理人及法定代理人之個人資料等)。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五)您得行使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規定之請求查詢、製給複製本、補充或更正等權利,其行使方式及收費方式依法令及本基金會相關規定。
(六)您得自由選擇提供資料(但依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若不提供將影響服務提供或其完整性。

三、資料之保護
臺北文創基金會會將您的個人資料完整儲存於我們的資料儲存系統中,並以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人員之接觸。
臺北文創基金會充分瞭解用戶資料之保密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有違反保密義務者,將受相關法律及內部規定之處分。
為了保護您個人資料之完整及安全,保存您個人資料之資料處理系統均已接受妥善的維護,並符合相關主管機關嚴格之要求,以保障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不當取得或破壞。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基金會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四、資料之使用
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您個人資料之使用,除非法令或前述第二項另有規定,僅在蒐集之特定目的及相關法令規定之範圍內為之。
除非經由您的同意或其他法令之特別規定,臺北文創基金會絕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揭露於第三人或使用於蒐集目的以外之其他用途。

五、連結網頁之使用
本網站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本網站並不保護您於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七、Cookie之使用
為提供您更完善的個人化服務,本網站可能會使用Cookie以紀錄及分析使用者行為,此系統能夠辨識使用者,例如依您偏好的特定種類資料執行不同動作。

八、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臺北文創基金會之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之立意。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臺北文創基金會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