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IG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FB 臺北文創官網連結
HOME 名家觀點
名家觀點
突破邊界、大膽創造
在酣暢淋漓的共創中,享受彼此眼中綻放的光芒
林昆穎
/ 臺北文創
2022-06-29

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華麗邏輯創意總監——林昆穎。(圖片提供/豪華朗機工)

在晨光尚未浮現於海平線之前,一群高中生騎著摩托奔馳到七星潭,衝進灰白石礫層疊交錯的海灘,不約而同從黑色箱子拿出金黃色樂器。在海潮的迴聲背景,七個人朝向無際的太平洋,開始吹奏練習多回曲調,以音符迎接東台灣的第一道日光。

「那是我人生中感受到最美好的時刻。」18歲的林昆穎吹著法國號,徜徉在島嶼天光的樂音流動裡,即便聲部未齊,卻彷彿整個人與世界融合為一。日後他從音樂跨域科技藝術與策展,仍不停想重現美好共創的時刻。


水瓶遇上獅子的和諧四重奏
十二年前林昆穎與陳乂、張耿豪、張耿華共同創立的豪華朗機工,現在已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藝術天團。2010年成立之初,團隊默默無名,當時年近而立之年,月收入卻只有8千元。林昆穎回憶,看似拮据的生活卻無一絲苦澀,反而更心無旁騖嚐到集體創造的美好。當兩個水瓶碰到兩隻獅子,演繹出水火既濟的和諧,堅信彼此才華能協奏出悠揚的四重奏。

豪華朗機工最初的代表作,如《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融合三萬多張小學生塗鴉畫作的製成飛鳥動畫,或是《日光域》蒐集三百盞廢棄燈具集合成聲光裝置,表面運用不同的媒材與概念,其實肌理下都蘊藏「匯聚記憶」與「共識創造」的DNA。

作品《日光域Solar》在北美館展出讓林昆穎至今難忘,四個人橫躺在帶著涼意的地板上,望向變換投射的溫暖光影,彷彿牽引出每盞燈具背後陪人們夜讀、寫情書、考大學的生活記憶。藝術的魔力,在於能用物件召喚對情感的遙想──無論是一盞燈具、一棵樹或一個公車站,從被創造出來就蘊含記憶,當藝術家解壓縮物件潛藏的資料庫,竟能召喚來自遠方的感動。《日光域Solar》從人生資料庫引出了情感,也讓豪華朗機工第一次見證團隊融合的奇蹟時刻。


2010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作品《日光域Solar》(圖片提供/豪華朗機工)

「先有共識,再來創造」是豪華朗機工於日常有機互動中,逐漸揉捏成形的理念。林昆穎不諱言,與夥伴一同建構願景的過程就是一種美,「而且我很喜歡看著合作對象和自己,一起都發光的狀態。」他形容那是會讓人著迷上癮的氛圍,就像是每次跨年去101看煙火,大家跟你共同匯聚在同一個狀態。

自然匯聚的狀態,猶如哲學家懷德海論述的「機體哲學」,似乎也存在台灣文化的骨子裡,無論是廟會出巡,或是原住民豐年祭,甚至家族間緊密的依存,林昆穎觀察這片土地隨處可見,由無數小機體編織成碩大的畫面,「即便像我家鄉花蓮,也有很多的機車或鐵皮屋聚集,那種感覺可能不美,但聚集起來會成為獨特的混種風格。」

從花博攀上高峰,在小花回憶逝去與迎向新生
2018年是豪華朗機工的重要分水嶺。前一年團隊藉由「2017臺北世大運」聖火裝置,躍入世人眼前,當時身兼世大運開幕節目導演的林昆穎形容,「這是團隊登大人的過程!」高密集工作一年的成果,全部集結於一個晚上發生。


2017世大運聖火台採用傳統六角編織竹編工藝,整合台灣自行車產業與自動化加工製造商,總體共使用了17300個零件,耗費一年完成。(圖片提供/豪華朗機工)

團隊接著又緊鑼密鼓,扛下「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的挑戰,成功整合台中精密機械產業,實現藝術家與企業共創的新形態合作模式。讓原本預計耗時兩、三年才能完成的專案,不到8個月內就打造出地表最大的機械動力花球,並湧進數百萬遊客一睹芳容。

大型藝術裝置《聆聽花開聲音》由697朵機械花堆疊匯聚而成,透過開闔從0.5秒到500秒的時間差讓花朵賦予了生命力,作品還能夠與人和環境產生互動。擔任這件作品聲光機編導的林昆穎表示,這是他生涯最感動的作品,也是團隊聲音、燈光、影像、機械動力集大成之作。


2018台中花博裝置作品《聆聽花開的聲音》每一朵花以75種零件構成,並從台灣花朵顏色集合採樣出「花博紅」色彩。(圖片提供/豪華朗機工)

豪華朗機工在生涯高峰之際,扮演團隊熱情太陽的張耿豪,等不到花博開幕就因病殞落。重要成員的人生謝幕,讓團隊從四弦樂變成三重奏,林昆穎坦言生命結構因此改變,三人必須重新調整合作頻率。

隔年「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中,三人與魏如萱、鳳小岳、陳建騏攜手創作《很難很難》動力裝置,隨著音樂脈絡,讓象徵生命盛衰的光球,在懷舊建築模型周圍移動,忽明忽暗的光影中回憶逝去與迎向新生。「我們從花博尺度極大的作品,轉換到極小的人機共生體驗空間,去傳達對生命很深層的意念。」


動力裝置《很難很難HardHard》以「光」作為詞意連結氛圍營造,亦追憶離世的團員張耿豪,以及感懷城市變奏中消逝的人、事、物,試圖帶入生命流動的意象。(圖片提供/豪華朗機工)

疫情下的藝術總監,相信共識的力量
近年林昆穎從團隊共創,更延展至產業政府共創,走入公眾視野擔任多檔大型策展的藝術總監與策展人,如2020與2021「臺北白晝之夜」藝術總監、2021「台灣文博會」總策展人、2021「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藝術總監。適逢新冠疫情,打翻了既有策展模式與觀展行為,如2021白晝之夜就首次以線上展覽呈現,林昆穎在危機中接手任務,並被稱為「疫情下的藝術總監」。

「我感覺這是生命中的大任務,所有人都要一起合作克服難關,因為這世界如阿凡達,從思維到身體都是連結一體。」面臨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人類在感知相同震動下,進而凝聚成了集體感,而這股力量能覆舟、亦能載舟。

林昆穎在2021「台灣文博會」以「匯聚相信的力量」主題貫穿全場。他策畫的主題館「相信律」,描述台灣是一座由微小「相信」所匯聚的島,每個「相信」會以行動來表現。他觀察,看似意見紛雜的台灣,疫情之下竟能共同戴上口罩防疫,形成集體共識。或許在盛世難以相信「相信」的力量,但人類匯聚共識攜手合作刻不容緩。


2021白晝之夜首度轉型為線上企劃,將線下展演搬至線上,僅12小時體驗時間,共有超過42萬人次參與。(圖片提供/豪華朗機工)


2021台灣文博會主題館「相信律」,4大展廳之一的「共創神殿」廳,中央擺放77張來自不同人家中、從新生到年老曾經坐過的椅子,象徵每一天及一輩子,周而復始。(圖片提供/豪華朗機工;攝影/徐逸恩)

以協作融合的宇宙,回應原生家族的自轉星球
隨著疫情常態化,林昆穎冥冥中感受當前的創作任務將告一段落,「因為我也不像二、三十歲還想再闖、想再去證明自己。」年過四十歲的他打算前往虛擬世界開啟感官維度,找到共生合作新的可能性。亦或重拾自我再出發,探尋豪華朗機工的源頭,甚至回溯童年的根源。

林昆穎並不諱言自己成長在一個龐雜糾葛的家族,成員們理性獨立、各安其位,樂於守著自己的星球自轉;但他則渴望與更多的行星交會,碰撞產生美麗的星火。最初他擁抱音樂,在音符流動的旋律中逃離一個人的遺世獨立,「我聽很多音樂,不是因為好聽或不好聽,而是為了探究它為什麼那麼好聽。」而後又透過創作與策展,走進人與人相互協作的融合宇宙,開採出一生源源不絕的動力。

帶著已然熟成的共創風格,如今的林昆穎更能隨心所欲不逾矩,在酣暢淋漓的創作過程中,享受著從每個人眼中映射出來的炯炯光芒,那些光,帶給這位著迷於探究萬物變動的頑童最大的滿足。


文/詹致中
 
版權聲明

進入本網站瀏覽或使用時,視同使用者已完全瞭解並接受本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範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本網站。本網站之所有著作、視聽內容及資料以及網站畫面資料之安排,其著作權、專利權、商標、營業秘密及其他智慧財產權,均為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以下簡稱「臺北文創基金會」)之合法權利人所有,除事先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或其權利人之合法授權,任何人皆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複製、改作、編輯、散布、傳輸或其他目的加以使用,否則應負所有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得依法請求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

本網站之內容及程式為臺北文創基金會之智慧財產,未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授權,不得擅自複製、進行還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解編(de-compile)或反向組譯(disassemble)任何功能或程式。使用者不得以任何方式企圖破壞及干擾臺北文創基金會各項資料與功能,且不得有入侵或破壞網路上任何系統之企圖或行為,否則依法追究。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正確且可信賴,所有的資料均以現況提供。然而,錯誤難免發生,臺北文創基金會對網站內容的打字錯誤或其他不正確之部份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保留修改網站內容之權利。 臺北文創基金會當盡力維護傳輸內容之品質,然若遇天災、電力通訊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傳輸內容時,得中斷提供服務。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無法使用各內容,所發生之任何直接、間接、衍生或特別損害,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隱私權政策

為保障您的權益, 請您詳閱下列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

一、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以下稱「臺北文創基金會」)處理網路使用者使用本網站服務、參加臺北文創基金會活動、申請加入本網站會員及進行線上購物等時所蒐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處理在其他單位或個人與本活動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二、資料之蒐集
臺北文創基金會在您使用本網站時,包括:瀏覽網頁、參加各類活動、訂閱電子報或使用其他網站服務時,將會請您提供您的個人相關資料,包括但不限於行動電話門號、身分證字號、行動電話SIM卡號碼、姓名、電子郵件地址…等。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保留您所提供的上述資料,也會保留您上網瀏覽或查詢時,在系統上產生的相關記錄,包括IP位址、使用時間、瀏覽器、瀏覽及點選紀錄等。
個資告知事項
為確保您的權益,請詳閱以下個人資料保護法告知事項:
(一) 非公務機關名稱: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
(二) 蒐集之目的:040/行銷、049/宗教、非營利組織業務、063/非公務機關依法定義務所進行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069/契約、類似契約或其他法律關係事務、077/訂位、住宿登記與購票業務、090/消費者、客戶管理與服務、104/帳務管理及債權交易業務、115/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或其他公、私營造物業務、116/場所進出安全管理、129/會計與相關服務、136/資(通)訊與資料庫管理、157/調查、統計與研究分析、181/其他經營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組織章程所定之業務。
(三)個人資料之類別:依主管機關公告之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載於各類文件之客戶、其代理人及法定代理人之個人資料等)。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五)您得行使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規定之請求查詢、製給複製本、補充或更正等權利,其行使方式及收費方式依法令及本基金會相關規定。
(六)您得自由選擇提供資料(但依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若不提供將影響服務提供或其完整性。

三、資料之保護
臺北文創基金會會將您的個人資料完整儲存於我們的資料儲存系統中,並以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人員之接觸。
臺北文創基金會充分瞭解用戶資料之保密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有違反保密義務者,將受相關法律及內部規定之處分。
為了保護您個人資料之完整及安全,保存您個人資料之資料處理系統均已接受妥善的維護,並符合相關主管機關嚴格之要求,以保障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不當取得或破壞。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基金會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四、資料之使用
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您個人資料之使用,除非法令或前述第二項另有規定,僅在蒐集之特定目的及相關法令規定之範圍內為之。
除非經由您的同意或其他法令之特別規定,臺北文創基金會絕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揭露於第三人或使用於蒐集目的以外之其他用途。

五、連結網頁之使用
本網站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本網站並不保護您於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七、Cookie之使用
為提供您更完善的個人化服務,本網站可能會使用Cookie以紀錄及分析使用者行為,此系統能夠辨識使用者,例如依您偏好的特定種類資料執行不同動作。

八、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臺北文創基金會之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之立意。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臺北文創基金會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