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IG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FB 臺北文創官網連結
HOME 名家觀點
名家觀點
突破邊界、大膽創造
我最喜歡自由,寫作讓我自由 - 鍾文音
/ 臺北文創
2023-11-10

2021金典獎年度大獎、2023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作家鍾文音。(照片提供:鍾文音)


翻開近年的文學與出版史,不少風格鮮明、稜角獨特的女性作家,寫生活感情、也分享價值觀,更有一部分是用自己的雙腳走向世界,寫出一片名為「旅行文學」的書海。她們並不分享旅行資訊,也不僅是描繪異國風情,而是將自己的內心投射到目的地;透過她們的文筆,讀者得以看見獨特的風景與情懷,更能在閱讀中碰觸作者的內心。

作家鍾文音正是書寫旅行的代表之一,她沒有浪費太多時間在釐清終生職志,年紀輕輕就踏上這趟旅途,朝著自小著迷的文學大師筆下的風景邁進。「我必須有一個心中嚮往的人,才會對那座城市有熱情。」鍾文音認為,嚮往是人類的驅策力,如同有些人為了美食排上半天的隊,那個支持內在核心的力量就是個人對生活的熱情。

從2000年專職寫作開始,鍾文音陸續出版了一系列書寫旅行的作品,在城市漫遊裡夾雜了文學大師的生活痕跡,她將自身閱讀的體會映照原創作者的靈感世界,衍生出新的文學創作。與此同時她也寫小說,取材歷年累積在腦海中的素材與想像,完成台灣島嶼百年物語三部曲《艷歌行》、《短歌行》、《傷歌行》;直到母親生病,中斷了她的世界壯遊。母親一病七年,她也陪病七年,陸續創作了母病三部曲,包括散文《捨不得見妳》、札記《訣離記》,以及獲得2021金典獎年度大獎、2023聯合報文學大獎的小說《別送》。她用書寫完整了陪伴母親的最後一哩路,也將自己的職業生涯推向新的里程碑。

「我最喜歡自由,寫作讓我自由。」鍾文音從沒打算讓世俗干擾深愛的自由,透過旅行的積累,她將自己活成一座山,與外界的紛擾拉開距離。終日書寫,從山裡挖取過往的知識素材,用想像力和經歷打造一本又一本的創作。自由讓她得以盡情寫作,也在書寫中找到嚮往的自由。

​ 

旅行是鍾文音寫書的初始,透過追尋仰慕的文學大師過往,回應內心的所思所想。(照片提供:鍾文音)

行萬里路,與心之所嚮的大師對話

採訪這天,午後的復古咖啡廳映照著窗外綠意盎然,空氣中卻飄著不合時宜的烹煮鑊氣。鍾文音笑說:「我只記得這裡的氣氛沉靜,光線調得剛剛好,卻忘了下午總有令人飢餓的氣味。」氣味的記憶容易忽略,一喚醒就排山倒海,「所以才說作家都需要親身經歷,才能寫得讓人身歷其境。」

翻開鍾文音早年的作品,每一本都發生在不同的國家與城市。她形容自己是「貓旅者」,既喜歡熟悉的東西,又經常探索好奇新事物;即便到國外,也是帶著幾樣習慣的東西,窩在自己的城堡裡,只看想看的風景。「真正的旅者是探險、獵奇,他們喜歡的是『旅行』本身;但我不是,我只對我嚮往的大師、我內在的世界有興趣。」

看似柔弱嬌小的鍾文音,旅行中總能生出另一個外向強悍的人格。她不走觀光路線、不跑無心的景點,只跟隨心目中的文學大師,探訪他們生活與創作的軌跡。她到巴黎追尋莒哈斯(Marguerite Duras)、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寫下《情人的城市》;也曾為托爾斯泰(Leo Tolstoy)遠赴莫斯科,將充滿歷史的古都與地鐵化為筆下的《大文豪與冰淇淋》;畢業後曾至紐約習畫兩年的她,更雜揉自身生活記憶與嚮往的藝術家安娜.梅迪耶塔(Ana Mediata)、詩人艾蜜莉.迪更生(Emily Dickinson),寫成《孤獨的房間》。讀著她的文字,字裡行間看似書寫城市與人文,實則深入探訪鍾文音的內心與思考世界。


行萬里路,鍾文音形容自己是貓旅者,既喜歡熟悉的東西,又經常探索好奇新事物,搜羅書寫的素材。(照片提供:鍾文音)
 
而鍾文音的旅行也不為別的,就是寫作。她笑稱自己從識字開始就愛讀字,自小就閱讀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對她來說,探訪大師的故鄉並創作新的文學,是文學被延續的最佳方式。而旅途中見到的一切風景與人事物,也都會收進她腦海裏的知識庫,成為往後書寫的素材。長時間與廣泛的旅行,她早已數不清去過多少國家與城市,但始終深信親身感受到的畫面、聞到的氣味,以及遇到的人事物與對話,是作家必須要有的親身體會。

「年輕時的旅行是獲取經驗的路徑,非常可貴,更不應該浪費。」當一個個故事成為書寫的素材,書寫者就成為這本小說的導演與編劇。因此儘管社群媒體全面覆蓋這個時代,鍾文音仍然抗拒社群上抒發心情式的書寫,不願輕易浪費腦中任何可能變成小說的素材。
 


大學學攝影,畢業後又前往紐約習畫兩年,圖像式思考讓鍾文音的文字充滿影像感。(照片提供:鍾文音)

影像式描繪,如閱覽腦中的幻燈片

過去鍾情攝影和繪畫的鍾文音,也習慣用圖像和顏色來看世界。她認為小說需要圖像,即便是人設,也都要有圖像才能用文字描繪,她解釋:「很多人寫不下去,多半是因為缺乏圖像,沒有辦法描繪他看到的東西。」而鍾文音的作品總是充滿影像般的描繪,儘管是文字,卻能在閱讀的過程生成腦中一幕幕的場景與影像,帶著讀者的想像飛行。

「代代木的神宮,遠從島嶼山林伐下的紅檜,矗立在鳥居。旦旦磨刀伐木,一葉蘭巨菌靈芝在黑暗中目睹著傷害。三十萬棵紅檜扁柏,三十萬的大屠殺,砍伐殆盡的滅亡,樹靈萬靈塔,樹葬葬樹,靈言祕語汨汨流傳。唯一以台灣命名的杉與紅檜木共居這片高海拔山林,變成椅子桌子木床棺木,人支解了樹木,且坐臥於上。柳杉依依,目送森林資優生離開山林,離開島嶼,廢材流淚,哀矜勿喜。落腳陌生地,化為神社,鳥居。」-《木淚》(鍾文音,2023)


2012年鍾文音出版《暗室微光》,在紀州庵文學森林辦了一檔攝影展,準備期間意外得知《短歌行》的日本譯者過世。她很震驚,想著有一天要來寫一本日本與台灣的故事。這顆故事種子埋在心裡,她將人物帶在身上,日夜與角色共舞。隨著種子發芽、成長,2023年長出了果實《木淚》。


2023年新書《木淚》的緣起,來自2012年攝影展「暗室微光」期間發生的小故事。(照片提供:鍾文音)

龐大的故事架構切成三個人物三條線,北漂返鄉女子阿娜、離鄉的日本人阿努、部落之子阿米哈,三人的命運交織在一齣名為「木淚」的舞台劇,夾雜了白色恐怖、南京、廣島等歷史真實。她將故事放在山林裡,書寫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讓三個國籍、三個背景的三顆靈魂交織,昇華成島嶼上備具重量的故事。小說轉化了她的想像與對地方的記憶,嫁接了不同時期的事物,因此她捨去真實的名稱,以「部落」描繪原住民;阿里山化為「聖山」;位於北回歸線下的嘉義則是「迴城」,同時暗示遊子返鄉。讓讀者在閱讀時連結真實,又不至被混淆。而對於老是有人問她寫的是虛構還是真實,鍾文音笑說:「奇怪耶,你會去問曹雪芹這個問題嗎?被寫下來的,就是作者想像世界裡的真實。」

她將圖像化為文字的驅動力量稱之為「語感」,如同聲線跟音質,每個書寫者都有自己的語感,也是特色。她很早就有意識地挖掘自己的語感,確立了屬於鍾文音的寫作風格。她強調語感並不是一條大路直通到底都不變,「是像油畫一樣,透過自身累積的經歷、見聞,如顏料般逐漸堆疊。」因此每個書寫者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模樣,語感會隨著歷練而越來越豐富。

想爬寫作這座高山,得先知曉山有多高

身為打職業賽的人,寫作是她的生活也是工作,鍾文音不會反覆回頭閱讀過往作品獲取靈感,「大海這麼遼闊,不需要一直回到陸地,還有很多的題材還沒嘗試跟靠近,寫不完的!」她笑說海明威早年也是書寫旅行見聞,56歲才寫出《老人與海》;唯有累積足夠的經歷、時間的歷練,才能讓文字成為文學,讓故事成為經典。

日前才整理出70多箱書,或送或捐,如今鍾文音滿腦子還有長串的待看書目,以及許多得重新再讀的經典,她總說「我也沒有別的事要做,就是寫作。」但長期擔任文學獎評審、文學系所兼課老師的她也正色地說,「小說有文字的藝術、情節的驅動;有內心的獨白,和意識的傳承。現代人喜歡寫故事,但故事並非小說。」她認為影視就能滿足讀者對故事的渴望,而小說最迷人的在於創作者賦予的時空架構和語言藝術,這才是值得每個讀者細細品味的部分。

儘管社群時代人人都能當作家,鍾文音仍認為,要想爬上寫作這座高山,必得要大量的閱讀,才能知道這座山有多高、自己又身在哪個高度。「寫作沒有捷徑,文學需要時間,每個創作者都需要靠閱讀培養自己的眼光。」她相信,當創作者具備眼光,即便中途去做別的事也不會浪費生命,反而能將每一段寶貴的親身經歷化為筆下的魔幻。這也是當年選擇寫作的鍾文音,一直以來始終堅持,並親身實踐著的。


日常寫作的書桌。(照片提供:鍾文音)


撰文/Stella Tsai


 
版權聲明

進入本網站瀏覽或使用時,視同使用者已完全瞭解並接受本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範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本網站。本網站之所有著作、視聽內容及資料以及網站畫面資料之安排,其著作權、專利權、商標、營業秘密及其他智慧財產權,均為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以下簡稱「臺北文創基金會」)之合法權利人所有,除事先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或其權利人之合法授權,任何人皆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複製、改作、編輯、散布、傳輸或其他目的加以使用,否則應負所有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得依法請求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

本網站之內容及程式為臺北文創基金會之智慧財產,未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授權,不得擅自複製、進行還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解編(de-compile)或反向組譯(disassemble)任何功能或程式。使用者不得以任何方式企圖破壞及干擾臺北文創基金會各項資料與功能,且不得有入侵或破壞網路上任何系統之企圖或行為,否則依法追究。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正確且可信賴,所有的資料均以現況提供。然而,錯誤難免發生,臺北文創基金會對網站內容的打字錯誤或其他不正確之部份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保留修改網站內容之權利。 臺北文創基金會當盡力維護傳輸內容之品質,然若遇天災、電力通訊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傳輸內容時,得中斷提供服務。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無法使用各內容,所發生之任何直接、間接、衍生或特別損害,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隱私權政策

為保障您的權益, 請您詳閱下列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

一、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以下稱「臺北文創基金會」)處理網路使用者使用本網站服務、參加臺北文創基金會活動、申請加入本網站會員及進行線上購物等時所蒐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處理在其他單位或個人與本活動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二、資料之蒐集
臺北文創基金會在您使用本網站時,包括:瀏覽網頁、參加各類活動、訂閱電子報或使用其他網站服務時,將會請您提供您的個人相關資料,包括但不限於行動電話門號、身分證字號、行動電話SIM卡號碼、姓名、電子郵件地址…等。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保留您所提供的上述資料,也會保留您上網瀏覽或查詢時,在系統上產生的相關記錄,包括IP位址、使用時間、瀏覽器、瀏覽及點選紀錄等。
個資告知事項
為確保您的權益,請詳閱以下個人資料保護法告知事項:
(一) 非公務機關名稱: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
(二) 蒐集之目的:040/行銷、049/宗教、非營利組織業務、063/非公務機關依法定義務所進行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069/契約、類似契約或其他法律關係事務、077/訂位、住宿登記與購票業務、090/消費者、客戶管理與服務、104/帳務管理及債權交易業務、115/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或其他公、私營造物業務、116/場所進出安全管理、129/會計與相關服務、136/資(通)訊與資料庫管理、157/調查、統計與研究分析、181/其他經營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組織章程所定之業務。
(三)個人資料之類別:依主管機關公告之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載於各類文件之客戶、其代理人及法定代理人之個人資料等)。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五)您得行使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規定之請求查詢、製給複製本、補充或更正等權利,其行使方式及收費方式依法令及本基金會相關規定。
(六)您得自由選擇提供資料(但依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若不提供將影響服務提供或其完整性。

三、資料之保護
臺北文創基金會會將您的個人資料完整儲存於我們的資料儲存系統中,並以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人員之接觸。
臺北文創基金會充分瞭解用戶資料之保密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有違反保密義務者,將受相關法律及內部規定之處分。
為了保護您個人資料之完整及安全,保存您個人資料之資料處理系統均已接受妥善的維護,並符合相關主管機關嚴格之要求,以保障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不當取得或破壞。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基金會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四、資料之使用
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您個人資料之使用,除非法令或前述第二項另有規定,僅在蒐集之特定目的及相關法令規定之範圍內為之。
除非經由您的同意或其他法令之特別規定,臺北文創基金會絕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揭露於第三人或使用於蒐集目的以外之其他用途。

五、連結網頁之使用
本網站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本網站並不保護您於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七、Cookie之使用
為提供您更完善的個人化服務,本網站可能會使用Cookie以紀錄及分析使用者行為,此系統能夠辨識使用者,例如依您偏好的特定種類資料執行不同動作。

八、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臺北文創基金會之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之立意。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臺北文創基金會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