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IG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FB 臺北文創官網連結
HOME 名家觀點
名家觀點
突破邊界、大膽創造
在想像與現實的次元切換自如
陳青琳
/ 臺北文創
2024-05-02



設計師——陳青琳。(圖片提供深度設計工作室)

她的腦袋像是一台 VR 頭戴顯示器,開關啟動就開始高速運轉。而她本人也如科幻影集中的後人類,隨著眼神失焦、意識啟航,腦中早已開始輻射出各式幻想與圖像,讀過的文字圖片素材如靈感活泉,傾注到思考的宇宙,創作緊接成形。

「我知道聽起來很怪,但我的每一個作品都是這樣開始的。」



素材丟到陳青琳腦袋中,會直接輻射出各式圖像,創作則從這裡開始。
(作品《魂囚西門》主視覺,圖片提供/陳青琳)


說這句話的正是近年大放異彩的深度設計工作室藝術總監陳青琳。畢業自復興商工、台灣藝術大學圖文系,自小愛上畫畫後就再也沒有停過。入行超過十年,以藝術創作者身分出沒、參展,也以設計師身分打造各式品牌、產品與活動視覺,從業以來橫跨各種媒材與領域,近期作品大至2023台灣燈會「光源台北」主視覺,以及即將在高雄駁二C7動漫倉庫開展的《你家轉角開一間漫畫店》;網路遊戲「天堂」的VIP禮盒包裝、改編自華文奇幻小說的《仙靈傳奇:闇石再起-實境解謎遊戲》等,都在她的守備範圍中。狀似游刃有餘,她卻不諱言,每一次的自己都會過度認真,幾乎是把整個人投入、毫無保留的那種用力。


作品《儚─恐怖成語故事》書籍封面設計。(作品提供/陳青琳)

畫畫是下過苦工的果實 真實感則是創作的堅持
老是有人問陳青琳靈感從何而生,她其實難以解釋,腦中的畫面屬於另一個次元,會在那個宇宙裡自由蔓生,有機到無從考究起源,而她只是負責將那些畫面透過自己的手跟工具,帶到現實這個次元。

「我喜歡看著一個真實世界的東西,直勾勾地盯著,接著會從中看到一些虛擬的東西。像是浴室裡的一個水漬,我越看就越像一隻狗。」她總是在真實裡發掘虛擬,也擅長在虛擬中注入真實。陳青琳習慣在畫畫的同時看影片,近期偏好紀錄片與社會事件,對「真實」的著迷也進入她的畫風之中,成為她畫作的特色。

日本漫畫無疑是陳青琳小時候的最愛,伊藤潤二則是心目中永遠的神,近年更是熱愛臺灣漫畫。多元的喜好並沒有讓她的風格迷路,反而長出獨樹一幟的模樣。她總是比業主更吹毛求疵,也從不選簡單的路走,儘管如今凡事都能在科技輔助下快速長成,她依舊堅持一筆一筆畫出心目中的圖像。

2018年她為歌手謝震廷首張創作專輯《愛麗絲Where Are You Going?》製作裝幀,手繪的封面色彩溫暖繽紛,描摹著腦中裝滿想像與色彩的創作者謝震廷。這是在她深入了解創作理念、細細聆聽每一首歌,甚至閱讀整張專輯的歌詞與文字所產出的畫作,奇幻與寫實並存,卻又充滿想像空間,令人印象深刻。

 
 

謝震廷首張創作專輯《愛麗絲Where Are You Going?》製作裝幀。(作品提供/陳青琳)

今年初電影《壞男孩》上映,導演游智涵邀請她手繪5位角色,也呈現手繪電影看板的風格。手繪於她不難,卻只因為導演一句「好像有一點點不像⋯⋯」,就在她的自我堅持下反覆重畫了主角之一的巫建和數次,直到每個人一眼都覺得「好像巫建和!」她才願意放過自己。如此極致的追求與求好心切,往往讓她付出比常人還要多的心血。

有趣的是,陳青琳從來不覺得自己會畫畫是一項天賦,「如果一個人這麼喜歡畫畫,每天都畫,而且樂此不疲,那就一定會畫畫,也一定會長出自己的風格。」她誠懇地剖析自己的繪畫養成,也自嘲她的作品不會有人想抄襲,「多數人不會想抄襲過於繁複,市場受眾又小的風格。」她笑說,自己只是一個真心熱愛畫畫,每天畫,認真付出大量努力累積而來的地才。


學習新事物,是讓引擎持續運轉的關鍵


蔡健雅《Into the Wild》音樂MV創作。(作品提供/陳青琳)

對比大腦的轉速,陳青琳的說話速度一樣飛快,也常常覺得自己似乎運作過快,連帶著夥伴也跟得很累。她就像是啟動引擎的拉繩,總是自己手動拉到最緊最滿,帶動「陳青琳」這顆引擎全速運轉,燃燒也在所不惜。

如此的她,一直都對有趣的案子來者不拒,筋疲力盡也甘之如飴。2015年接到人生第一支動畫MV——Easy Shen《小傾心大爆炸》,讓她初嚐結合所愛所學,再加碼挑戰新事物的滿足感。彼時的她聽著歌,咀嚼歌詞與創作脈絡,等著腦海中的小小動畫成形。她在紙上畫下各式各樣的靈感輪廓,一疊疊筆記乍看沒有邏輯,卻是她將一幀幀畫面拼湊起來的重要線索,完成動畫的滿足感她銘記至今,挑戰新事物的快樂也成為她往後再苦再累都還保有熱情的原因。

「對我來說,沒有新的學習才是最焦慮的事。」從業15年來,陳青琳幾乎沒有停機的時刻,即便休息,也總是在焦慮沒有學習新東西、沒能為自己這顆引擎上油。她的不設限讓屬於陳青琳的設計從來沒有盡頭,不管是網站、平面、包裝、裝幀,甚至動態影像、織品、裝置⋯⋯只要勾起她的興趣,能力所及,她就會付諸熱情與實驗的興趣埋頭嘗試。


2023台灣燈會「光源台北」主視覺,她以台北實景作為3D建模的材質,融入數位媒材之中,緊扣土地與人的連結,呼應著現階段她對設計的思考核心,是隨著年紀增長,開始更在乎的設計脈絡,不再只是為了美而創作。


第30屆金曲獎主視覺創作,展現陳青琳跨出繪畫的視覺設計能量。(作品提供/陳青琳)


誠品30信義藝術計劃「越夢」展覽,陳青琳嘗試不同的空間與創作展示。(作品提供/陳青琳、誠品書店)


最愛的臺漫 最具野心的策展
過去她的畫作經常被邀展,或受邀從個人角度進行創作,但今年5月底在高雄駁二C7動漫倉庫開展的《你家轉角開一間漫畫店》,將是她第一次挑戰以策展人的身分為其他創作者策劃的一檔展覽。她不只一次認真表示,「漫畫是我從小到大最入迷的東西。」臺灣大眾對漫畫的認識多半從日本漫畫開始,她自己亦然,「但我們明明自己有這麼好的東西,不認識臺漫真的太可惜了!」可以把心目中熱愛的臺灣漫畫家和作品兜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推薦給大眾,對她而言意義非凡。

第一次以純策展人的角度企劃,展覽裡頭完全沒有陳青琳這個人的存在。「我的角度全然從推廣這群超有才華的臺灣漫畫家與他們的作品出發。而我全心全意熱愛他們的創作,也希望讓更多人認識他們。」本著自身對臺漫的熱情,儘管策展一事讓習慣單打獨鬥的她吃盡苦頭,依舊讓她堅持著將挫折和困難化為動力,打怪般一一解決難題,將展覽往心目中的完美推進。


除了精心規劃的觀展脈絡,她也親自邀請五位心儀的臺灣漫畫家為這個展覽進行全新創作。一個人拼命慣了,陳青琳面對策展這樣集結眾人之力的戰役,起初顯得左支右絀。「其實我滿不自信的。」說話如機關槍般快速的她,吐出這句話卻花了一會兒。「做展覽跟創作完全不一樣,創作我可以獨自完成,但展覽完全不能只靠我一人。」不是不願意承認,而是她同時間也在另一個次元糾結著進行中的種種計畫,思考著如何執行才能趨近完美。如今,隨著展覽逐漸成型,夥伴的稱讚也如定心丸,她的期待之情更溢於言表。


還沒學會放鬆的人生,練習與太用力的自己和解
過度工作的陳青琳,不諱言壓力早已擠壓到身心,去年她開始騎腳踏車。過去不太會騎車的她,卯起來可以一路從中和騎到淡水,她沒有將騎車視為運動,純粹沉浸在騎乘時的快感,也在騎車的過程中,慢慢撿回自己散落的靈魂,與碎片般的生活。

 
小小的工作室裡堆滿陳青琳長期累積的工作手稿,都是她腦中的創作碎片。(作品提供/陳青琳)

她笑說校園講座常有學生問她,不做設計師要做什麼?「太多事情可以做了吧!」她嚷嚷著當大廈管理員、計程車司機都可以啊,「我之所以當設計師,是因為我已經做這行做很久了,累積了一定的資源,也很有成就感,但沒有非做這件事不可。」與此同時,創作以外的陳青琳又像是搖擺不定的天平,一邊提供學子實際的建議,一邊又擔心扼殺他們追尋夢想的心。不自信讓她無法肯定地傾向某一側,唯有在腦海的創作次元裡,她才能全然沉浸,不用擔心達不到自己設定的完美目標。

可以確定的是,陳青琳對世界的好奇心還沒到盡頭,創作的火苗也還在燃燒,腦袋更持續在高速運轉,儘管她偶爾會低潮到想要中止一切,與自己和解彷彿是道亙古難解的練習,但骨子裡的她,依舊會在接收新挑戰時,再度在好奇心與想像力的驅使下緊抓引擎的拉繩開Turbo,燃燒熱情,持續在現實與想像的次元間切換。



近期推出的線上遊戲《天堂》VIP香水禮盒包裝雖然已有既定的角色圖像,但陳青琳依舊仔細雕琢每個角色的細節。(作品提供/陳青琳)


陳梓童《TIFA陳梓童》專輯創作。(作品提供/陳青琳)


作品《逃走鮑伯》專輯裝幀創作。(作品提供/陳青琳、睦木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Pans 璞安高級珠寶體驗展作品創作《樂園遊蹤》。(作品提供/陳青琳)


《敢愛就來Dare to LOVE》桌遊設計。(作品提供/陳青琳、迷走工作坊Mizo Games)


撰文/Stella Tsai

版權聲明

進入本網站瀏覽或使用時,視同使用者已完全瞭解並接受本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範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本網站。本網站之所有著作、視聽內容及資料以及網站畫面資料之安排,其著作權、專利權、商標、營業秘密及其他智慧財產權,均為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以下簡稱「臺北文創基金會」)之合法權利人所有,除事先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或其權利人之合法授權,任何人皆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複製、改作、編輯、散布、傳輸或其他目的加以使用,否則應負所有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得依法請求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

本網站之內容及程式為臺北文創基金會之智慧財產,未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授權,不得擅自複製、進行還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解編(de-compile)或反向組譯(disassemble)任何功能或程式。使用者不得以任何方式企圖破壞及干擾臺北文創基金會各項資料與功能,且不得有入侵或破壞網路上任何系統之企圖或行為,否則依法追究。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正確且可信賴,所有的資料均以現況提供。然而,錯誤難免發生,臺北文創基金會對網站內容的打字錯誤或其他不正確之部份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保留修改網站內容之權利。 臺北文創基金會當盡力維護傳輸內容之品質,然若遇天災、電力通訊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傳輸內容時,得中斷提供服務。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無法使用各內容,所發生之任何直接、間接、衍生或特別損害,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隱私權政策

為保障您的權益, 請您詳閱下列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

一、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以下稱「臺北文創基金會」)處理網路使用者使用本網站服務、參加臺北文創基金會活動、申請加入本網站會員及進行線上購物等時所蒐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處理在其他單位或個人與本活動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二、資料之蒐集
臺北文創基金會在您使用本網站時,包括:瀏覽網頁、參加各類活動、訂閱電子報或使用其他網站服務時,將會請您提供您的個人相關資料,包括但不限於行動電話門號、身分證字號、行動電話SIM卡號碼、姓名、電子郵件地址…等。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保留您所提供的上述資料,也會保留您上網瀏覽或查詢時,在系統上產生的相關記錄,包括IP位址、使用時間、瀏覽器、瀏覽及點選紀錄等。
個資告知事項
為確保您的權益,請詳閱以下個人資料保護法告知事項:
(一) 非公務機關名稱: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
(二) 蒐集之目的:040/行銷、049/宗教、非營利組織業務、063/非公務機關依法定義務所進行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069/契約、類似契約或其他法律關係事務、077/訂位、住宿登記與購票業務、090/消費者、客戶管理與服務、104/帳務管理及債權交易業務、115/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或其他公、私營造物業務、116/場所進出安全管理、129/會計與相關服務、136/資(通)訊與資料庫管理、157/調查、統計與研究分析、181/其他經營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組織章程所定之業務。
(三)個人資料之類別:依主管機關公告之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載於各類文件之客戶、其代理人及法定代理人之個人資料等)。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五)您得行使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規定之請求查詢、製給複製本、補充或更正等權利,其行使方式及收費方式依法令及本基金會相關規定。
(六)您得自由選擇提供資料(但依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若不提供將影響服務提供或其完整性。

三、資料之保護
臺北文創基金會會將您的個人資料完整儲存於我們的資料儲存系統中,並以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人員之接觸。
臺北文創基金會充分瞭解用戶資料之保密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有違反保密義務者,將受相關法律及內部規定之處分。
為了保護您個人資料之完整及安全,保存您個人資料之資料處理系統均已接受妥善的維護,並符合相關主管機關嚴格之要求,以保障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不當取得或破壞。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基金會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四、資料之使用
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您個人資料之使用,除非法令或前述第二項另有規定,僅在蒐集之特定目的及相關法令規定之範圍內為之。
除非經由您的同意或其他法令之特別規定,臺北文創基金會絕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揭露於第三人或使用於蒐集目的以外之其他用途。

五、連結網頁之使用
本網站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本網站並不保護您於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七、Cookie之使用
為提供您更完善的個人化服務,本網站可能會使用Cookie以紀錄及分析使用者行為,此系統能夠辨識使用者,例如依您偏好的特定種類資料執行不同動作。

八、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臺北文創基金會之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之立意。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臺北文創基金會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