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精湛的舞蹈,不一定是技巧繁複的動作,更甚者是以發自靈魂深處的詰問與行動,精準地詮釋了人類共有的情感,因此而無比打動人心,黃翊就是這種能淬煉人類本質的編舞家。
集編舞家、舞蹈家與科技藝術家於一身的黃翊。(圖片提供/黃翊工作室)
黃翊是台灣知名編舞者、舞蹈家,擅長將新媒體、機械與科技裝置結合現代舞蹈,創造充滿哲思的作品,美國⟪舞蹈雜誌⟫曾評選其為「最值得關注的25位舞蹈家」,27歲即成立黃翊工作室,是繼雲門舞集後台灣第二個全職舞團。 2012年推出⟪黃翊與庫卡⟫,首創亞洲人類與工業機器人共舞的紀錄,巡演於世界各地超過十年,更於今年達到破百場的里程碑。
善於跳舞的人,善於專注身體的平衡。在舞蹈不斷引領下,黃翊將身軀幻化成一座延伸至周遭世界的橋樑,在他所及之處,為理性與感性、為戰爭與和平、為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連結與理解,取得各方平衡,譜出生命深刻的意義。
人與機器人共舞 創造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存在
代表作⟪黃翊與庫卡⟫裡,黃翊從一片漆黑中慢慢現身,探索的手電筒光源照向一台機械,一瞬之間重達 275公斤的機器人「庫卡」彷彿活了過來,就像擁有人類的頭部、眼睛、手腳一般,當黃翊旋轉著、移動著,機器手臂也跟著轉換動作,兩者精準同步,流動著雙人舞的親密和諧。在聚光燈落下的這一刻,觀眾凝神盯著庫卡,幾乎忘了庫卡是機器人,人類與其工業化身、抑或是機械與其人間同類,靈魂互為合一,在舞台上迸發無與倫比的生命力。
⟪黃翊與庫卡⟫為工業機器人賦予靈魂、詩意共舞。(圖片提供/黃翊工作室)
黃翊與庫卡的互動共舞,不只展現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機和諧畫面,更充滿著意味深長的詩意反思,例如,其中一幕以節拍器的使用,象徵著時間的流逝,庫卡與人類隨著節奏規律而優美的雙生律動,但隨著節拍器嘎然終止,庫卡仍然持續跳舞,但身為人類的黃翊卻無法超越時間,瞬而淡出舞台,即使彼此如何期望,機械與人類終究本質不同。
黃翊說:「因為庫卡沒有生命,所以可以對照擁有生命的我,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庫卡是一串固定的編碼,輸出精準且精緻的動作,在其舞動與攝像之下,映照出人類有生有死,有喜怒哀樂情緒,亦需要同類陪伴,透過非生物體的共舞探索,黃翊獻呈了人類自我的模樣。
黃翊與機器人如鏡像般存在,洋溢情感與反思。(圖片提供/黃翊工作室)
機器人看似充滿著未來感,但創作庫卡的緣起,卻更像是黃翊向內自省式地探索生命經驗。小時候的黃翊,曾經歷經父母投資失利,一家四口遷住在小空間內,乖巧懂事的他,為了不讓身兼三個班的爸媽有更多的負擔,盡量自己張羅晚餐、把日常事務做到完美,也鮮少流露鮮明情緒,唯有在學習舞蹈的時候,彷彿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不僅展現天馬行空的想像,而且天生能詮釋深層悲傷的情緒,深深地感染旁人。可以說,「活得像機器人」是一種從小的防衛機制,但也因此成為舞蹈中重要的命題。黃翊笑說,與其說有多強大的創作動機,不如說是每每完成創作以後,回過頭來,才從作品的吉光片羽中,發現主題是如此吻合生命軌跡,令他重新認識自我的樣貌。
黃翊與董陽孜、黑川良一⟪墨⟫,以庫卡表現書寫概念。(圖片提供/黃翊工作室)
如今,庫卡已是黃翊作品裡標誌性的存在,近期與董陽孜、黑川良一共譜的⟪墨⟫裡,庫卡彷彿人之手空中在書寫,與舞者的肢體一起展現書法藝術的特質;另在探討人生牽掛的⟪此生⟫之中,又幻化為攝影師、收音師,為觀眾播映生命場景,成為輔助詮釋意義的要角。庫卡在黃翊工作室,如同一位真正的舞者夥伴一樣,穿梭在不同主題編舞之中,「我們是一個人類和機器人組成的舞團,對我來說,機器人是我的家人。」黃翊想要被世界如此記得。
沒有UNDO 一切都在當下
「時間」是黃翊作品裡的神奇魔法,一方面,時光傷逝的主題是他持續探索的大哉問,另一方面,時間裡的「當下性」則是黃翊舞蹈表演裡的火花。
庫卡是工業機器人,一旦啟動就會自動執行任務,直到完成,期間無法進行任何修改或刪除,因此,任何決定都必須提前想清楚。這個特性讓黃翊縝密看待編舞的每一個步驟,提前花費長時間和自己工作,為所有舞者量身打造流程,在藍圖完善而精確的情況下,機器人庫卡與舞團成員才能以極高的效率完成排練。
黃翊自行編寫程式,精準規劃庫卡每一刻動作。(圖片提供/黃翊工作室)
如此追求精確性,是因為一場令人屏息的完美演出,是一個特定時刻下的燈光、音樂、人物與機械的各種巧妙契合,每一次激發的化學作用都不一樣,如果不夠精準,則舞台上的魔法稍縱即逝,「無法UNDO」不僅是庫卡的特性,事前努力充分準備、創造每一個當下驚艷的一期一會,更是黃翊的表演哲學。
對於時間的思考,是反覆顯現在他作品裡的感性表達,在另一代表之作《長路》裡,黃翊打造出直徑長達九米的巨型年輪舞台,任舞台以速度或快或慢的方式,不斷地流動旋轉著,而舞者在其上以不同的姿態與方式行走著,象徵時間是不可逆的漫漫長河,人類對此無能為力,唯有在當下珍惜身邊人事物。
正如同小說家透過書寫,直指人間的悲歡離合,黃翊作品之美在於他以舞蹈為筆,從表演的當下性、到時間的抽象性,為世界詮釋著人類靈魂的脆弱與堅強,讓觀者不斷反思自身存在的本質。
舞者在⟪長路⟫旋轉的巨型年輪舞台,以各種姿態行走舞動。(圖片提供/黃翊工作室)
為了跳脫框架 必須努力保持平衡
為什麼黃翊堅持要在作品裡面尋求突破呢?或許他的理想正與鼎鼎有名的美國編舞家William Forsythe共鳴著,這位在現代舞領域不斷革新進化、引領風潮的編舞大師,曾經在訪問中表達道,「每個領域都得有人開始做些新的事情才行。」這個說法深深觸動黃翊,從人類與機械、從舞台裝置到新科技,他認為自己若相對有能力、有資源,就應該勇於承擔,為舞蹈與科技開創不一樣的事。
但跳出框架的同時,「平衡」反而是理解黃翊的重要關鍵詞,通往他作品打動人心的根本。⟪黃翊與庫卡⟫曾在法國巡演時,讓一位從事機器人研究的學者親自至後臺致意,感謝他以人機共舞帶來新觀點,打破機器人會危害人類的負面看法,而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對話,正是黃翊所希望探討的核心內涵。
在另一部描繪難民與戰爭的創作⟪地平面以下⟫,源於黃翊遊歐後,親見許多受敘利亞戰爭之苦而顛沛流亡的難民,相較於大多數戰爭題材作品,編入大跳躍或很美的大動作,黃翊罕見地讓舞者動作極簡克制,全篇毫無拯救局面的英雄,只有飢餓而佝僂的婦女、失去童年的小孩、向神禱告的穆斯林,佐以多媒體投射黑白「影子」展現回憶、火焚或白磷彈爆炸後致命的光景,宛如戰爭安魂曲的表演,黃翊平衡了唯美與寫實,為更廣大的難民表達亂世的無能為力,在歐洲巡演時,觀眾中有難民的家人深受作品觸動,甚至在觀眾席哭到無法離開。
⟪地平面以下⟫詮釋難民視角,引發許多迴響。(圖片提供/黃翊工作室)
「很多人覺得我很精確與絕對,但我是在找尋最理想的平衡點,因為我的作品和一般舞團不同,必須很努力在人和人之間、新與舊之間找到一個被接受的結果。」黃翊不斷探索時代,每一場革新的創作內容與表達,不是為了動作而動作、不是為了科技而科技,而是奠基於對人類的關心上,以舞蹈為各種觀點找到自身的最佳語彙,連結人與人之間更包容的理解。
停頓、蓄勢與飛躍 放眼國際舞台
前幾年疫情無預警的到來,彷彿舞台上的音樂突然無聲而止,以國外演出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黃翊工作室來說,一瞬之間營收銳減,在充滿不確定的疫情局勢之中,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震撼。
善於縝密佈局的黃翊,可以算是第一次遇到超乎自己預期之外的事件,面對影響層面重大的損失,作為一名舞者兼舞團經營者的他,反應亦不尋常,不僅沒有被挫折打敗,甚至對突如其來的挑戰,內心感到有點「興奮」,他不斷想嘗試突破困境,找尋與危機共舞的另一種平衡。
他評估國外觀眾回流狀況,估算度過危機所需的時間,讓工作室營運成本即時降到最低停損,重新調整原先嚴重失衡的國內外演出比例,並善用時間讓工作室夥伴學習語文與技能,黃翊將這段時間視為韜光養晦的時機,並至臺大EiMBA進修,提升營運、財務與創作觀念。
在臺大學習商業知識的期間,他意識到舞蹈在表演藝術中的受眾相對較少,維繫和擴大舞蹈的市場規模是一個營運生存的本質思考,若透過短期的話題行銷或會帶來進場人流,但長期而言卻不是推廣文化藝術最理想的方式,透過作品和社會建立關係、培養主題的獨特性是相對適合他的道路。現在,黃翊更篤定舞蹈表演的目標,他說:「我一直都相信,舞蹈是世界共通的語言,我們對話的觀眾不分國界,無論技術難度、內容探討還是對舞者肢體細節的雕琢,我都以國際標準要求自己。」
黃翊在法國Le Quatrain劇院出演《黃翊與庫卡》。(圖片提供/黃翊工作室)
黃翊越挫越勇、無畏挑戰的精神,令人想到他自學庫卡程式,以平均十小時的編寫時間,完成台上一分鐘的表演,「耐心」與「學習力」就是他持續站在舞台上的最佳武器。從疫情到疫後,一動一靜之間,一切的可能性正在萌生,黃翊自信而蓄勢待發,無比期待他的大步飛躍,以獨有的動人創作,帶領我們持續探索生而為人的遺憾與美好。
撰文/詹凱琦
進入本網站瀏覽或使用時,視同使用者已完全瞭解並接受本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範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本網站。本網站之所有著作、視聽內容及資料以及網站畫面資料之安排,其著作權、專利權、商標、營業秘密及其他智慧財產權,均為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以下簡稱「臺北文創基金會」)之合法權利人所有,除事先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或其權利人之合法授權,任何人皆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複製、改作、編輯、散布、傳輸或其他目的加以使用,否則應負所有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得依法請求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
本網站之內容及程式為臺北文創基金會之智慧財產,未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授權,不得擅自複製、進行還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解編(de-compile)或反向組譯(disassemble)任何功能或程式。使用者不得以任何方式企圖破壞及干擾臺北文創基金會各項資料與功能,且不得有入侵或破壞網路上任何系統之企圖或行為,否則依法追究。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正確且可信賴,所有的資料均以現況提供。然而,錯誤難免發生,臺北文創基金會對網站內容的打字錯誤或其他不正確之部份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保留修改網站內容之權利。 臺北文創基金會當盡力維護傳輸內容之品質,然若遇天災、電力通訊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傳輸內容時,得中斷提供服務。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無法使用各內容,所發生之任何直接、間接、衍生或特別損害,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為保障您的權益, 請您詳閱下列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
一、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以下稱「臺北文創基金會」)處理網路使用者使用本網站服務、參加臺北文創基金會活動、申請加入本網站會員及進行線上購物等時所蒐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處理在其他單位或個人與本活動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二、資料之蒐集
臺北文創基金會在您使用本網站時,包括:瀏覽網頁、參加各類活動、訂閱電子報或使用其他網站服務時,將會請您提供您的個人相關資料,包括但不限於行動電話門號、身分證字號、行動電話SIM卡號碼、姓名、電子郵件地址…等。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保留您所提供的上述資料,也會保留您上網瀏覽或查詢時,在系統上產生的相關記錄,包括IP位址、使用時間、瀏覽器、瀏覽及點選紀錄等。
個資告知事項
為確保您的權益,請詳閱以下個人資料保護法告知事項:
(一) 非公務機關名稱: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
(二) 蒐集之目的:040/行銷、049/宗教、非營利組織業務、063/非公務機關依法定義務所進行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069/契約、類似契約或其他法律關係事務、077/訂位、住宿登記與購票業務、090/消費者、客戶管理與服務、104/帳務管理及債權交易業務、115/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或其他公、私營造物業務、116/場所進出安全管理、129/會計與相關服務、136/資(通)訊與資料庫管理、157/調查、統計與研究分析、181/其他經營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組織章程所定之業務。
(三)個人資料之類別:依主管機關公告之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載於各類文件之客戶、其代理人及法定代理人之個人資料等)。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三、資料之保護
臺北文創基金會會將您的個人資料完整儲存於我們的資料儲存系統中,並以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人員之接觸。
臺北文創基金會充分瞭解用戶資料之保密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有違反保密義務者,將受相關法律及內部規定之處分。
為了保護您個人資料之完整及安全,保存您個人資料之資料處理系統均已接受妥善的維護,並符合相關主管機關嚴格之要求,以保障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不當取得或破壞。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基金會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四、資料之使用
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您個人資料之使用,除非法令或前述第二項另有規定,僅在蒐集之特定目的及相關法令規定之範圍內為之。
除非經由您的同意或其他法令之特別規定,臺北文創基金會絕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揭露於第三人或使用於蒐集目的以外之其他用途。
五、連結網頁之使用
本網站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本網站並不保護您於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七、Cookie之使用
為提供您更完善的個人化服務,本網站可能會使用Cookie以紀錄及分析使用者行為,此系統能夠辨識使用者,例如依您偏好的特定種類資料執行不同動作。
八、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臺北文創基金會之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之立意。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臺北文創基金會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