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IG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FB 臺北文創官網連結
HOME 名家觀點
名家觀點
突破邊界、大膽創造
或許 平面設計的邊界正在消失
何庭安
/ 臺北文創
2025-04-02

平面設計師、現任叁式ULTRACOMBOS藝術總監——何庭安。(圖片提供/何庭安)

27歲,那是何庭安的六年前,彼時他研究所剛畢業,以一系列「漢字動態設計」獲獎無數,被邀請至叁式ULTRACOMBOS擔任藝術總監,同一年實踐大學設計學院也邀請他回校擔任講師,在大多數人仍在摸索道路的階段,何庭安便以極年輕之姿、扛下重責大任,在設計界佔有一席之地。

直至這些年,他陸續主持如放視大賞、DigiWave、金曲獎表演、台北時裝週等無數耳熟能詳的大型專案視覺設計,作品屢獲紐約ADC、iF設計獎、金點設計獎、金蝶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等國內外獎項榮耀加冕,耀眼的成績再加上一貫理性的談吐,令人幾乎忘了此刻的他,也僅是踏入三十世代初期的設計師。

何庭安最令人注目的,在於他不只是平面設計師,更將動態設計(Motion Branding)納入對品牌識別的塑造。許多人常誤以為他是網頁設計師、動態設計師,甚至設計圈也時常不把他視為一般設計師,但他不急著撕掉這些標籤,反而始終認為自己正穩穩站在平面設計師的本位上,持續拓展著這個職業的邊界。

超越平面 將動態納入品牌識別
在《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唸:圈起來)主視覺裡,何庭安以一個不斷旋轉、變形成無數符號的圓形標誌,展現新北的環狀地貌與混融多元人群原生體質,以直接而動感的語彙,象徵新北市的活力;另一件《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則是一場關於城市感知的提問,以能不斷堆疊長成101形狀又能生成城町的動態設計字體為軸線,讓視覺在螢幕與展覽空間之間流動,喚起觀者對「台北樣貌進行中」的集體想像。

這兩個作品雖然分別代表著新北與台北,但它們共通的特質是:視覺不只是靜態標誌,而是一場可以動態觀看,並得以進一步詮釋的城市品牌敘事



《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以醒目直接圓形符號結合動態,傳達新北城市品牌概念。(圖片提供/何庭安)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機場 的圖片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塊狀字體演繹台北不斷堆疊成長的特色。(影像提供/何庭安)

何庭安作品深具「數位氣質」,讓品牌在不同媒介中維持一致性,能在動態載體上延展,展演深具細節,看過即難忘。在他的觀點裡,充滿美感的圖像僅是基本要件,更重要的是在數位化時代,當品牌進入跨平台的媒介環境後,識別元素該如何被使用、被理解,甚至被持續再創造,才是他想把握的關鍵。

從《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到《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何庭安不斷試圖打破「平面設計只能是平的」這件事,重新定義設計師的當代角色。對他來說,識別設計不是以單點來定義,而是打造一整套可變動、可擴張、可回歸品牌認識的視覺系統,「平面設計師不該畫地自限,應該從品牌出發,讓作品超越平面、跨越至動態,甚至是更具敘事性的領域。」


開啟中文字品牌角色 挑戰設計空白地帶
何庭安對中文字的設計有很深琢磨,相較英文字形結構明確工整,漢字因筆劃繁複、結構疏朗不一,使得多數設計師更傾向使用英文為主,尤其進入數位載體的動態影像時,要如何讓中文字型產生設計美感,幾乎成為設計師難以跨越的門檻,然而對他而言,挑戰「被集體跳過的空白」,成為深入中文字動態設計的起點。

早在學生時代為國立台灣美術館所設計的展覽形象作品《水生相》,何庭安即選擇從「文字敘事」呼應空間展演的視覺邏輯,取水字的流動感,讓視覺字體一筆一劃展現如水滴一樣的外形,以分岔的路徑表達水流迷宮感。雖然這是一件平面作品,但在回歸當時幾乎都以純插畫表達內涵的時代,他已著手中文字本身的視覺生成感,讓筆劃不只是結構,更是內容和情境,成為演繹整體識別語言的一環。


何庭安學生時代作品⟪水生相⟫即運用中文字設計本身表述情境。(圖片提供/何庭安)

⟪漢字動態設計專案 Motion Type Project⟫開創中文字動態設計語彙並奪得多項國際大獎。(圖片提供/何庭安)

這樣的關懷而後也展現在他最知名的「漢字動態設計專案 Motion Type Project」,他認為中文本身的筆畫結構風格,應該要有其專屬的動態情境美感,於是透過分析各種字型的特色以及形、音、義,創造出一套專屬中文字體的動態形象,奪得無數國際大獎的認證,並受邀到香港、巴黎、荷蘭等多地展出,不僅讓更多人意識到漢字擁有獨立且鮮明的美感,也打開了漢字動態設計的全新視野。

近年在《北魏真書體》專案中,他為傳統的魏碑體打造引人注目的新意象,按照常理,這類碑刻字體古老、沈重而安靜,應被視為不適合動態處理,但何庭安反其道而行,將古典運用在現代情境上,以高對比色賦予年輕、前衛的視覺效果,將真書字體示意在海產店、大港開唱、街頭等潮流脈絡下,充滿數位氛圍的視覺設計,形式上令人遙想到傳統上乘載書法字的圓鼎古物或碑帖,卻以「速度」和「衝撞」等快慢不同的方式呈現動態效果,翻轉了魏碑老舊印象,為上市字體轉譯「源於城市、取自傳承」的故事,全新創造充滿時代感的品牌識別。




傳統碑帖樣貌結合快慢動態,為古老的⟪北魏真書體⟫打造當代識別。(影像提供/何庭安)

從《水生相》文字幻化的畫面感,到「漢字動態設計專案 Motion Type Project」讓中文動態成為表述主體,再至《北魏真書體》將動態化為概念、進入品牌識別體系,得以一窺他步步構築中文視覺設計的軌跡

何庭安相信,設計師的核心價值,在於為品牌創造獨特且難以取代的識別,即使困難也不該自我設限,正因如此,他持續突破「字型」與「媒介」的界線,不只讓設計從平面橫跨至動態,也讓中文字躍升視覺敘事的主體,建立屬於品牌自身獨一無二的識別語彙。


新一代設計師 避免思維均值化
現在,融合動態思維的平面設計師仍是非常稀缺,「有螢幕的地方,動態就比靜態更吸引人,但很多設計師會認為動態是個巨大的坎,但實際上比動態更難的,是願不願意踏出那一步。」何庭安說。

有鑑於此,何庭安不只回到學校任教、參與各類設計競賽擔任評審,也活躍於社群平台,經常與年輕學子互動交流。何以花這麼多業外時間做這些事情呢?他坦言:「太想看到崛起的新秀了,我很期待下一代的設計主流,也很期待我的認知被顛覆!」

何庭安內心的終極渴望,是尋找與灌溉和他一樣的創意同路人,也就是擁有不受限思維、膽於融會貫通的新銳設計師。為此,他積極讓學生以共同創作者的角色進入他的設計專案,親身體驗、混同與嘗試各種嶄新表達,感受創作的無限可能,他期待透過培育新血,能有更多人加入他的探索之路,一起開展設計界的別樣風貌。

 

 

 


















何庭安觀察到,現下年輕設計師的環境與過去截然不同,網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像是Pinterest、Behance、Instagram等平台讓創作者能輕易獲得靈感,甚至也能透過AI工具快速生成視覺效果。然而,「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很會找Reference,但他們的設計表現往往也顯得更加均值,甚至連個性和價值觀也逐漸趨於類似」,這樣的現象不僅削弱了探索自我風格的過程,很容易陷入同化、缺乏個人特色的桎梏。

避免作品均值化的唯一解法,只有自己親身下去不斷的做。何庭安認為,作品獨特性仍需透過大量學習、實驗與試錯,才能慢慢鍛鍊出自我視覺語言,他建議可以從縮短找尋參考圖像的時間開始,將更多心力投注於自主發想與反覆試作,這樣的過程或許很辛苦,短期看似是苦工,但長期而言,才會逐漸形塑成屬於自我的風格。

另一方面,「表達」也是一項他重視的關鍵能力。設計師不只是做出漂亮的東西,也必須清楚傳達概念、才能讓人理解背後的思考與價值,因此他將「多讀、多寫、多看」視為不可或缺的修煉。

打開何庭安的Notion,不僅可見縝密安排的專案任務、日常行程,還令人注意到一系列的書單,他涉獵極廣,從設計類理論工具書,到柳公權的字帖、手抄本可蘭經,再至《歷代詩選注》、《蘇東坡詞選》等古典書籍,以及他最熱愛的現代科幻《你一生的預言》、《三體》,他不僅只是閱讀,還會詳細記錄進度、羅列與摘要個人評鑑。正是這樣一步步積累,他逐漸鍛鍊出深刻的觀點。


一張含有 文字, 字型, 平面設計, 圖形 的圖片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放視大賞⟫最新主視覺展現創作者的精神。(影像提供/何庭安)

何庭安很喜歡饒舌歌手Kendrick Lamar,因為Lamar透過不斷打磨自己、以超強作品作為武器,回應世界的挑釁,一出手便橫掃葛萊美獎,讓作品的質量成為最終反擊。他同時也欣賞愛爾蘭動畫師David OReilly不為迎合市場、而持續發表有趣之作的創作姿態。這些回答,或許也都是何庭安認真看待作品、在創作裡常保樂趣的態度投射。

最近,他的社群釋出2025年放視大賞的最新主視覺,主題是「Connecting dots」,從一個標準字開始,以聚沙成塔的動態,凝聚成一幅完整精巧的作品,藉此展現創作者一點一滴累積與打磨的精神。

何庭安在作品的貼文寫道:「在某個角落還是有某些人在專注的、默默的做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千錘百鍊而細緻入微。也許直至時間的盡頭,他們都依然會存在。」這段話,是他給設計師的建言,更可以說是他自己一路走來反求諸己的創作信仰。

在何庭安的定義裡,好的作品本身有力量,能改變人、支持喜歡的企業、傳達有意義的故事「Moving Other People 才是真正的影響力」,他說。

 

撰文/詹凱琦

版權聲明

進入本網站瀏覽或使用時,視同使用者已完全瞭解並接受本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範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本網站。本網站之所有著作、視聽內容及資料以及網站畫面資料之安排,其著作權、專利權、商標、營業秘密及其他智慧財產權,均為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以下簡稱「臺北文創基金會」)之合法權利人所有,除事先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或其權利人之合法授權,任何人皆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複製、改作、編輯、散布、傳輸或其他目的加以使用,否則應負所有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得依法請求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

本網站之內容及程式為臺北文創基金會之智慧財產,未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授權,不得擅自複製、進行還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解編(de-compile)或反向組譯(disassemble)任何功能或程式。使用者不得以任何方式企圖破壞及干擾臺北文創基金會各項資料與功能,且不得有入侵或破壞網路上任何系統之企圖或行為,否則依法追究。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正確且可信賴,所有的資料均以現況提供。然而,錯誤難免發生,臺北文創基金會對網站內容的打字錯誤或其他不正確之部份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保留修改網站內容之權利。 臺北文創基金會當盡力維護傳輸內容之品質,然若遇天災、電力通訊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傳輸內容時,得中斷提供服務。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無法使用各內容,所發生之任何直接、間接、衍生或特別損害,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隱私權政策

為保障您的權益, 請您詳閱下列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

一、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以下稱「臺北文創基金會」)處理網路使用者使用本網站服務、參加臺北文創基金會活動、申請加入本網站會員及進行線上購物等時所蒐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處理在其他單位或個人與本活動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二、資料之蒐集
臺北文創基金會在您使用本網站時,包括:瀏覽網頁、參加各類活動、訂閱電子報或使用其他網站服務時,將會請您提供您的個人相關資料,包括但不限於行動電話門號、身分證字號、行動電話SIM卡號碼、姓名、電子郵件地址…等。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保留您所提供的上述資料,也會保留您上網瀏覽或查詢時,在系統上產生的相關記錄,包括IP位址、使用時間、瀏覽器、瀏覽及點選紀錄等。
個資告知事項
為確保您的權益,請詳閱以下個人資料保護法告知事項:
(一) 非公務機關名稱: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
(二) 蒐集之目的:040/行銷、049/宗教、非營利組織業務、063/非公務機關依法定義務所進行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069/契約、類似契約或其他法律關係事務、077/訂位、住宿登記與購票業務、090/消費者、客戶管理與服務、104/帳務管理及債權交易業務、115/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或其他公、私營造物業務、116/場所進出安全管理、129/會計與相關服務、136/資(通)訊與資料庫管理、157/調查、統計與研究分析、181/其他經營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組織章程所定之業務。
(三)個人資料之類別:依主管機關公告之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載於各類文件之客戶、其代理人及法定代理人之個人資料等)。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五)您得行使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規定之請求查詢、製給複製本、補充或更正等權利,其行使方式及收費方式依法令及本基金會相關規定。
(六)您得自由選擇提供資料(但依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若不提供將影響服務提供或其完整性。

三、資料之保護
臺北文創基金會會將您的個人資料完整儲存於我們的資料儲存系統中,並以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人員之接觸。
臺北文創基金會充分瞭解用戶資料之保密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有違反保密義務者,將受相關法律及內部規定之處分。
為了保護您個人資料之完整及安全,保存您個人資料之資料處理系統均已接受妥善的維護,並符合相關主管機關嚴格之要求,以保障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不當取得或破壞。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基金會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四、資料之使用
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您個人資料之使用,除非法令或前述第二項另有規定,僅在蒐集之特定目的及相關法令規定之範圍內為之。
除非經由您的同意或其他法令之特別規定,臺北文創基金會絕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揭露於第三人或使用於蒐集目的以外之其他用途。

五、連結網頁之使用
本網站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本網站並不保護您於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七、Cookie之使用
為提供您更完善的個人化服務,本網站可能會使用Cookie以紀錄及分析使用者行為,此系統能夠辨識使用者,例如依您偏好的特定種類資料執行不同動作。

八、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臺北文創基金會之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之立意。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臺北文創基金會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