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IG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FB 臺北文創官網連結
HOME 名家觀點
名家觀點
突破邊界、大膽創造
踮在頂尖 也為下墜準備
簡珮如
/ 臺北文創
2025-07-09


舞蹈家——簡珮如。(圖片提供/簡珮如)

身體是個軀殼,而當手開始擺動,腳邁出步伐,肢體的流動便變成了語言。

「怎麼用身體說話很重要,不是胡思亂講,而是要透過思考,一定會有屬於它的節奏存在。」舞蹈家簡珮如這麼說,舞蹈時腦海中需有畫面,心靈必須與肢體聯動,所說出的故事才會連貫,也才能讓觀眾看懂——她所專精的「瑪莎・葛蘭姆技巧(Martha Graham Technique)」尤是如此。

翻開簡珮如的簡歷,光彩奪目,曾任「瑪莎・葛蘭姆舞團」的首席舞者,拿過義大利Positano Premia La Danza「最佳當代女舞者」、Premio Capri International Dance Award「傑出舞者」等國際肯定;2017年,她成為首位拿下紐約舞蹈表演大獎「貝西獎」(The Bessie Awards)的華裔舞者,2021年更被《紐約時報》評選為「年度最佳舞蹈演出」之一,舞評甚至譽她為現代舞之母瑪莎・葛蘭姆的當代化身。



簡珮如於瑪莎・葛蘭姆經典舞作《心靈洞穴》(Cave of the Heart)中重現葛蘭姆式語彙與情感張力。(圖片提供/簡珮如)

不過,簡珮如笑著坦言,她其實曾討厭瑪莎・葛蘭姆過,「那是大一修的一門課,當時對瑪莎・葛蘭姆一無所知,只覺得那些動作完全反人體工學,一點也不喜歡。」

扎實
或許,正是這份「不喜歡」,讓簡珮如在美國學舞期間,深受現代舞先驅之一的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啟發。「有幸在摩斯逝世前上過他一年的課,對舞者來說,那是非常扎實的基本功訓練。摩斯曾經是瑪莎・葛蘭姆的舞伴,後來自立門戶、創立自己的舞團,與瑪莎的風格很不一樣。」簡珮如解釋,瑪莎的舞作根植於情緒與敘事,摩斯則傾向於抽象的結構與動作的線條,兩人天差地別,因此總有人開玩笑說,摩斯就是為了反瑪莎才創團。

也是那段期間,簡珮如在紐約到處觀賞演出,其中一場便是晚年瑪莎・葛蘭姆於80年代創作的舞作《Acts of Light》。其中一段舞碼,就是她每次上課都會練習到的核心訓練組合,但在舞者的演繹下,竟產生戲劇性。「天啊,舞者跳起來很好看,那真的就是教室裡的動作。」當時的震撼她依然記得,「加上我本身很容易被表演的故事性、情緒所牽動,也是在那時開始欣賞起瑪莎的作品,並決定試著進入這個舞團。」



在艾文・艾利舞校(Alvin Ailey American Dance Theater)學生的畢業展演現場,簡珮如於後台與學生互動,真摯的情感流露出對舞蹈的深情與傳承之意.(圖片提供/簡珮如)

第一次徵選沒上,反倒是生了女兒,產後半年再度嘗試才順利錄取。「也許是身體的改變,讓我對自己更有耐心,想法會經過大腦多一點,動作更沉、氣也更穩一點了。」簡珮如說,舞者的基礎當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怎麼用自己的身體說話。

剛進舞團的前三年,簡珮如跳得非常過癮,近乎是自虐的狀態。那時2013年,瑪莎・葛蘭姆舞團正試圖開拓新世代的觀眾,找來來自西班牙、義大利及希臘的三位編舞家合作,其中兩位都選了她當新作主角,同時舞團總監也指定她出演雙人舞。

舞與舞之間的不同彼此拉扯,身體必須時時協調、轉換,既要表現得更好,更不能受傷,因為沒有替補卡司,「排練場很大,我會在遠處鋪一張瑜伽墊。每排練一小時休息五分鐘,每三小時休息半小時,就在那裡打坐、呼吸、調節,然後再回到場上。那一年每天都這樣子過。」簡珮如回憶道,隔年便隨團展開為期六週的歐洲巡迴,也就是那時她榮獲「最佳當代女舞者」的肯定,並晉升為瑪莎・葛蘭姆舞團的首席。



瑪莎・葛蘭姆舞團《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排練現場一隅。(圖片提供/簡珮如)

犧牲
不過,簡珮如擔任首席的時間並不長,巡迴後期,她開始覺得自己的缺席對女兒並不公平,於是在2016年選擇告別瑪莎・葛蘭姆舞團——對她來說,那是種正面的犧牲。

「照顧女兒是我很大的心靈養分,也是一種修復的機會。」簡珮如說,與女兒相處可以鬆開她為舞蹈繃緊的發條。而同樣熱愛舞蹈及表演的女兒也是她靈感的源泉,每當看她編舞排練影片,總會很嚴格地給出筆記,「她的反饋很真實、直接。」

不過前陣子,女兒下課後卻說:「我討厭上瑪莎・葛蘭姆技巧的舞蹈課。」讓簡珮如好氣又好笑,雖然邀她上課,女兒拒絕了,說有自己的節奏,而討厭瑪莎・葛蘭姆技巧,似乎是必經過程。



簡珮如與女兒的合照,兩人都深愛著舞蹈與表演。(圖片提供/簡珮如)

簡珮如感謝自己曾經討厭瑪莎・葛蘭姆技巧,由恨轉愛,才有辦法真正投入教學,「我以前痛恨到不行,只因不瞭解。所以教學時會從舞作中截取動作,向學生解釋每個動作由什麼情緒發展而來。懂了,身體與心靈才會有連結。」她說,以前的自己總覺得身體在和舞步對抗,「一定要問自己:為什麼有這個動作存在?」

今(2025)年,簡珮如為美國艾文・艾利舞校與紐約弗登大學舞蹈系(Ailey / Fordham BFA Program)的畢業生量身打造舞作《VORTEX》,以瑪莎控訴戰爭的經典舞作《編年史》為靈感,搭配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不斷堆砌、重複小節的《波麗露》,來回應當代的戰火與紛擾。螺旋式的舞蹈語彙從個體匯聚成集體,層層交織出希望。在《VORTEX》裡,動作並非敘事,而是情緒的表彰,簡珮如鼓勵舞者們觀看新聞,察覺自己的感受帶入舞中。

舞,終究是反映時代的,卻不代表它該隨波逐流。



簡珮如為紐約弗登大學舞蹈系的畢業生量身打造舞作《VORTEX》。(圖片提供/簡珮如;攝影師/JP Yim)

如同電影、劇場與音樂,舞蹈也無可避免地被這個節奏過快的時代沖刷著,「它不會影響到我對舞蹈的熱情,但的確衝擊了整個舞蹈市場。」簡珮如觀察,Z世代與α世代(於1990年代末葉之後出生者)多已習慣於短影音的觀影體驗,也讓不少學生舞者傾向每10至30秒內塞進炫技舞步。

「我感覺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失去了進劇場看一齣舞作的耐心。」簡珮如繼續說道,但她不認為舞團該為此迎合,而是得透過教育來回應,「就像我女兒的學校著重於『欣賞』的養成,讓她們看許多表演、書籍,用時間與精力去感受藝術的存在。我們需要花更多心思,去調養這個世代對藝術的專注力。」觀眾、品味與藝術的深度,皆是得慢慢培養出來的。



簡珮如在義大利DAP藝術節教授瑪莎・葛蘭姆技巧時,總會以舞作為範本述說動作從何而發展。(圖片提供/簡珮如)

在死去之前
有始,便有巔峰,也必有所終。尤其是身體的衰退,無可避免,瑪莎・葛蘭姆甚至稱其為「死亡」,並留下那句名言:「一名舞者,要經歷兩次死亡。當被訓練得堅強有力的身體不再能如你期望的運作時,舞者將經歷第一次死亡。」

對此,簡珮如既認同,也有所保留。「身體是表演者用來溝通的工具,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是會離死亡越來越近,這我贊同,但另一方面,我的心與靈不會死。其實我現在正逐步為那一天做準備,慢慢地延伸自我:仍持續表演、編創,與不同藝術家合作去碰撞出不同的宇宙。20年後,我的身體不如現在的狀態,但我依舊能延續我的熱情。」



簡珮如2024年在台創作的舞作《黑蝴蝶》為舞蹈版普契尼蝴蝶夫人,以AI新潮感電子實驗音樂創造新聽覺,致敬普契尼逝世及瑪莎・葛蘭姆創團100週年。(圖片提供/簡珮如;攝影師/Terry Lin)

簡珮如喜歡與不同編舞家合作,演繹他們的作品,那像是在探索身體更多元的詮釋可能;她也喜歡為他人編舞,那像是場交響樂,而她是指揮,觀看樂手如何譜出彼此心中最完美的樂章。

「我應該算是蠻正向的吧。」簡珮如笑著細數一路走來,在腰與腳背累積的傷。身體差很多,自然得花時間保養,重量訓練、爬山、瑜珈及皮拉提斯,每項訓練都是在延長這具「軀殼」的運作,「目前這個階段是如此,只要我的心與靈還支配著對舞蹈的熱情,我覺得我是不會死的。」

 

簡珮如將對舞蹈的愛延伸至各種可能性,2019年簡珮如主演導演陳士爭的功夫歌舞劇《龍泉鳳舞》(Dragon Spring Phoenix Rise),2022年參與導演Darshan Singh Bhuller的短片《Nala》,還多次與時尚媒體及攝影師合作拍攝,2024年更回到台灣自製獨舞舞作《黑蝴蝶》(Black Butterfly),並與義大利作曲家Jacopo Baboni Schiling合作,將AI音樂融入其中。如今,她也將與Darshan再次合作,拍攝一支述說人類與AI情感關係的雙人舞電影,透過動態捕捉,創建出虛擬的自己。
 

舞,或許會跳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就像瑪莎・葛蘭姆那樣。但此刻的簡珮如不想設限,也不打算強迫自己,「這趟旅途我蠻幸運的,認識了許多不一樣的藝術家朋友,一起合作發展出各種可能性,這其實就是一種生活吧。」


在紐約的歲月裡,簡珮如在排練與劇場之間穿梭,也與眾多藝術家結下情誼。(圖片提供/簡珮如)

撰文/麥恩

版權聲明

進入本網站瀏覽或使用時,視同使用者已完全瞭解並接受本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範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本網站。本網站之所有著作、視聽內容及資料以及網站畫面資料之安排,其著作權、專利權、商標、營業秘密及其他智慧財產權,均為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以下簡稱「臺北文創基金會」)之合法權利人所有,除事先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或其權利人之合法授權,任何人皆不得擅自以任何形式複製、改作、編輯、散布、傳輸或其他目的加以使用,否則應負所有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得依法請求回復原狀及損害賠償。

本網站之內容及程式為臺北文創基金會之智慧財產,未經臺北文創基金會授權,不得擅自複製、進行還原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解編(de-compile)或反向組譯(disassemble)任何功能或程式。使用者不得以任何方式企圖破壞及干擾臺北文創基金會各項資料與功能,且不得有入侵或破壞網路上任何系統之企圖或行為,否則依法追究。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正確且可信賴,所有的資料均以現況提供。然而,錯誤難免發生,臺北文創基金會對網站內容的打字錯誤或其他不正確之部份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臺北文創基金會保留修改網站內容之權利。 臺北文創基金會當盡力維護傳輸內容之品質,然若遇天災、電力通訊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傳輸內容時,得中斷提供服務。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無法使用各內容,所發生之任何直接、間接、衍生或特別損害,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隱私權政策

為保障您的權益, 請您詳閱下列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

一、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以下稱「臺北文創基金會」)處理網路使用者使用本網站服務、參加臺北文創基金會活動、申請加入本網站會員及進行線上購物等時所蒐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臺北文創基金會如何處理在其他單位或個人與本活動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二、資料之蒐集
臺北文創基金會在您使用本網站時,包括:瀏覽網頁、參加各類活動、訂閱電子報或使用其他網站服務時,將會請您提供您的個人相關資料,包括但不限於行動電話門號、身分證字號、行動電話SIM卡號碼、姓名、電子郵件地址…等。 臺北文創基金會將保留您所提供的上述資料,也會保留您上網瀏覽或查詢時,在系統上產生的相關記錄,包括IP位址、使用時間、瀏覽器、瀏覽及點選紀錄等。
個資告知事項
為確保您的權益,請詳閱以下個人資料保護法告知事項:
(一) 非公務機關名稱:財團法人臺北文創基金會。
(二) 蒐集之目的:040/行銷、049/宗教、非營利組織業務、063/非公務機關依法定義務所進行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069/契約、類似契約或其他法律關係事務、077/訂位、住宿登記與購票業務、090/消費者、客戶管理與服務、104/帳務管理及債權交易業務、115/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或其他公、私營造物業務、116/場所進出安全管理、129/會計與相關服務、136/資(通)訊與資料庫管理、157/調查、統計與研究分析、181/其他經營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組織章程所定之業務。
(三)個人資料之類別:依主管機關公告之個人資料類別(包括但不限於載於各類文件之客戶、其代理人及法定代理人之個人資料等)。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四)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五)您得行使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規定之請求查詢、製給複製本、補充或更正等權利,其行使方式及收費方式依法令及本基金會相關規定。
(六)您得自由選擇提供資料(但依法令規定者不在此限),若不提供將影響服務提供或其完整性。

三、資料之保護
臺北文創基金會會將您的個人資料完整儲存於我們的資料儲存系統中,並以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人員之接觸。
臺北文創基金會充分瞭解用戶資料之保密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有違反保密義務者,將受相關法律及內部規定之處分。
為了保護您個人資料之完整及安全,保存您個人資料之資料處理系統均已接受妥善的維護,並符合相關主管機關嚴格之要求,以保障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不當取得或破壞。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基金會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四、資料之使用
臺北文創基金會對於您個人資料之使用,除非法令或前述第二項另有規定,僅在蒐集之特定目的及相關法令規定之範圍內為之。
除非經由您的同意或其他法令之特別規定,臺北文創基金會絕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揭露於第三人或使用於蒐集目的以外之其他用途。

五、連結網頁之使用
本網站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本網站並不保護您於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七、Cookie之使用
為提供您更完善的個人化服務,本網站可能會使用Cookie以紀錄及分析使用者行為,此系統能夠辨識使用者,例如依您偏好的特定種類資料執行不同動作。

八、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臺北文創基金會之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之立意。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臺北文創基金會網站上。